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1979:文豪,从知青回城开始> 第17章 全员大佬的高端局

第17章 全员大佬的高端局

  第17章 全员大佬的高端局
  “采访的形式偏严肃,是被访者对访问者的单向信息输出。如果能改成几个朋友聊天随谈的方式进行报道,效果会更好。”
  “相比起严肃的对话形式,随意一点的聊天,不会激起读者的抗拒心理,会让他们更有代入感,所要传递的观念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放到后世,许多对名人大咖的访谈,都是以几个人聊天的形式进行,大家都有发言机会。
  发言的角度一多,观众不管原本秉承怎样的观念,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想法贴合的,相应地就更容易受到吸引。此时被访谈者的思想观念会有更多机会得到传播。
  这种方式在当前年代还未出现过。许跃新考虑过这一点,他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潮垠听到许跃新的观点,想了想后认为他的理念很先进,富有道理。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润物细无声,对吧?”
  王潮垠带着颇有感悟的神情道,“我支持你的想法。回头我去做人民日报那边同志的工作。”
  “你是被访问者,他们应该会尊重你的要求。”
  “关于访问内容的话,肯定是围绕着你的《高山》一文展开。核心是文风,当然由文风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东西。想形成宣传效果,还是得依靠延伸部分。”
  “目前市面上伤痕文学风行,我们还是想围绕你的作品,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不一样的东西?
  王潮垠所说的这句话,和许跃新当初进行创作时的考虑不谋而合。
  从1977年伤痕文学问世,再到1978年《伤痕》一书正式为流派定名,中间出现过不知道多少同题材的小说。
  说白了,作品同质化很严重。许跃新写《高山下的环》,就是为了通过新的题材、文风,打造出一部更受欢迎的小说。
  执笔写作过程中,他也经历过诸多思考。
  要是能通过访谈,把自己思考的成果传播出去,无疑能为《高山》本已居高不下的热度再添一把柴,让春风这个笔名更加响亮,给自己带来新的物质和名誉收益。
  “《高山》的文风是歌颂崇高,不回避黑暗,回头看的同时,更偏向于眺望远方。”
  “延伸开来,无非就是身为作者的创作理念,以及文风与时代之间的呼应。”
  许跃新有条不紊地介绍道,向王潮垠展示自己的思路。
  “你说得很对,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内容。”
  王潮垠肯定道,“若按照你的意见举办随谈,那除了记者同志,还要邀请其他人。”
  “我后续会告知你人选,你有想法告诉我,我们会认真考虑。”
  在向许跃新交代安排时,王潮垠也在纳闷。
  王朦先前帮他确认过,许跃新是个新人无疑。
  而他的表现又这么老道有经验,连作品宣发环节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关键还很有道理,很能折服人。
  王潮垠今天终于相信,有的人天生就是走文学这条道路的。
  ……
  和王潮垠的谈话结束后没几天,一份随谈人选名单被送到许跃新手中。
  王朦、王潮垠,还有人民日报记者,拟定的随谈地点是王朦家中,时间在三天后。
  许跃新手持电报读完一遍,真切感受到这个时代的精英荟萃。
  王潮垠,是人民文学杂志社未来的副主编。
  王朦,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手中的名单,许跃新表示毫无想法,完全同意。回电上,许跃新只说了一个“好”字。
  电报按字算钱,所以这个年代大家拍电报时惜字如金。
  付完七分电报费,许跃新从街道电报房回家,开始畅想自己和身为文坛巨佬的王朦会面后,会具体跟他聊些什么。
  ……
  很快,随谈的日子到了。
  许跃新按照王潮垠在电报上提供的地址,前往王朦家中。
  王朦的房子分配在西城,是市作协的干部楼,带小园那种。
  许跃新抵达时,王朦和王潮垠,还有人民日报的记者正在园中围着摆有茶杯、水壶的小石桌闲聊,园门敞开着。
  “跃新,欢迎你过来,我们正聊着《高山》这部小说。”
  王潮垠最先起身向许跃新走来,大声打招呼道。
  他身后,两名中年人跟着走过来,其中戴有眼镜的一位朝许跃新露出和蔼的笑容:“春风同志,早听说过你的大名。”
  “和潮垠说的一样,非常地年轻,很好。”
  按照戴眼镜中年人先前的理解,王潮垠口中的年轻,应该是在30左右,年纪再小,想写出《高山》这样的作品难度很大。
  现在一见面,他才发现许跃新看样子不过20岁左右。
  当真是后生可畏。
  戴眼镜中年人高兴地想道,为文坛又浮现一位青年才俊感到欣喜。
  在许跃新走进来时,王潮垠向他介绍起戴眼镜的中年人:“这位是市作协副主席王朦同志。”
  接着是另一位。
  “这位是人民日报社记者李仁晨,他们都看过你的书了。”
  得,这位记者也是未来的大佬,敢情今儿是全员大佬局?
  许跃新听介绍时想道,和两人依次握手。
  “王主席好,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
  “我也很高兴见到你。《高山下的环》美名在外,谁不想见见作者。”
  王朦脸上始终挂着笑容道,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李记者好,辛苦你专程赶过来。”
  “春风同志,你的书写得很好,读起来令人废寝忘食。”
  李仁晨说话的语气很干练,握手时很有力,同样给许跃新印象深刻。
  “二位过奖,我今天过来,是希望能从和你们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寒暄之际,许跃新和王潮垠、王朦、李仁晨三人坐到石桌边,步入今天的主题,“还望二位不吝赐教。”
  “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有些方面,我们还得向你请教。比如关于《高山下的环》这部小说,你是作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你知道。”
  王朦亲手给许跃新倒上茶,放下水壶时时摆手道,“比如我们刚才讨论你的书时,对于你的创作心态很感兴趣。请问你是出于怎样的心境,选择了军旅题材,以及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歌颂英雄,不回避丑恶的文风?”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