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隆万盛世> 第1352章 1442安排

第1352章 1442安排

  魏广德后世也曾去过新马泰旅游,自然也办了护照,只是用的比较少而已。
  多年前,网络上曾流传著这样一个谣言,美国人的护照很霸气,因为人家的护照上写著“无论你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强大的美利坚合眾国隨时都是你坚强的后盾,请记住你是美国公民。”
  后来,魏广德拿到自己的护照才知道,其实几乎所有的护照都一样。
  是的,各个国家在签署建交协议里面会有对护照旅客的权利义务用条款確定下来。
  所以,实际上护照上的文字应该是“美利坚合眾国国务卿在此要求相关人士给与该美国公民/国民通行便利及在需要时提供合法的帮助与保护。”
  好吧,现在还是大明朝,美利坚合眾国都还没影,他们的祖先英格兰人都还没有到达纽约,那里还是荒袤的土地。
  可能,只有印第安人在那里点著篝火跳舞。
  不过儘管如此,魏广德还是知道,按照国际关係,所在国是有必要按照外交协议保护和帮助持有护照的外国公民。
  同时,持有外国护照,就算护照遗失,只要有名有姓就很容易查到信息,补办资料。
  而在这个时代,要想快速查询,那就只能记住发放护照的衙门,是月港发放还是松江府发放,亦或者以后的天津或者广州,再有一个编號,那就更好查找了。
  这样,就算是大明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在外的人,只要见到大明旅客,也能比较容易获得帮助。
  魏广德简单护照的概念和用途对张居正提了下,只是微微点头的老张就愣了愣,旋即笑道:“就是路引,搞那么复杂做什么?”
  是的,其实在魏广德说护照的时候,他就已经隱隱猜到护照的用途,只不过用木牌他觉得有些奢侈了。
  而且,木牌雕刻护照,其实非常麻烦。
  不过把出国的路引叫护照,貌似也不错。
  没听到上面要雕刻“提供帮助和保护”大明百姓吗?
  “能出国去的,应该不在乎这点支出,地方上也会因此有一笔收入。
  毕竟出去了,可就代表咱们大明的脸面。”
  魏广德只是笑笑,说道。
  “来人。”
  张居正忽然对外面喊道。
  本来只是商量向欧洲派遣密探,刺探欧洲经济、科技情报的会议,好像风向忽然就变了。
  片刻后,首辅值房外的书吏进来,张居正吩咐道:“去银作局,让他们叫两个匠人过来一下,要回木雕的。”
  “是。”
  书吏答应一声,马上就出门找人。
  “善贷,你说这个东西叫护照,我也不反对,不过只是一个牌子,谁都能做出来,在海外別人仿冒怎么办?”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这就涉及到防偽的问题,实际上还主要是冒用。
  不要觉得后世贴照片,输指纹才把这个漏洞补上,实际上在古代各国对此都有一些办法应对。
  別忘了,当初魏广德他们科举的时候使用的“浮票”,上面不仅有姓名,还有身体特徵。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年代,国內外都是用这个办法来预防冒用。
  据说在西方,早期的护照会註明使用者的发色、眼瞳、肤色等信息进行简单辨认。
  即便有了照相技术,因为是黑白照片,所以很长时间里这些信息依旧会被记录在护照上,方便进行分辨。
  张居正提到这个,也是考虑的一张纸带在身上確实很容易磨损导致字跡辨別不清。
  魏广德提议用木板倒是能保存时间长久,但是记录的信息有缺损,並不合適。
  “可以用两块木板,上面雕刻刚才你所说信息,另外木板打开里面最好有绢书,书写更相信的信息和用印。”
  张居正开口说道,“这样也更像是官府发放的文书不是。”
  张居正一说,魏广德就想到了后世护照,大差不差。
  用木板也能保护里面的绢书,倒是个不错的办法。
  於是,魏广德点点头表示认可。
  “正好礼部还在协商细节,让银作局儘快把实物做出来,把为臣民提供帮助和保护的条款加上去。”
  要保护別国公民,这在以前是不会出现的。
  实际上就算到现在,人员流动性很低,谁没事儿会到处跑,更遑论出国了。
  就算是国內跨地区流动都需要路引,也就只有考取功名身份的人,可以凭藉文凭到处浪。
  商人出门做生意,都只能老老实实去县衙开具路引,否则是寸步难行。
  “藩国使团都来了,把护照实物给他们一份,朝廷保护他们国內带著类似护照的公民的周全,而他们也务必保证我大明百姓的周全。”
  魏广德继续说道。
  魏广德和张居正小声说著话,下面的刘守有和俞大猷互相对视一眼,马上俞大猷就开口说道:『两位阁老,那我们手下.』
  他一开口,魏广德就摆摆手道:『水师官兵和锦衣卫都有身份木牌,这就是官凭,没必要再弄护照,那是给小民用的。
  別忘了,你手下厉害,拿著官凭就从苏禄国借到兵马,打下了半个吕宋。』
  “呵呵,善贷所言极是。”
  张居正也是笑道。
  听到两位阁老这么打趣,俞大猷和刘守有也就不说话了。
  確实,他们手下都是有官身的,哪怕只是小兵,那也是朝廷的人,在外都比藩国高一级。
  不多时,银作局的一个太监带著两个匠人求见。
  等人进来行礼后,魏广德把要做的东西详细说了下。
  “你们明白没有,最快什么时候能做出来。”
  魏广德关切的询问道。
  “魏阁老,听你们说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两块木板,中间粘上一块绢布就行。”
  一个匠人略微迟疑著说道。
  “差不多,不过最好两块木板连接,而不是绢布连接两块木板。”
  魏广德一瞎下子想到宫里用的密折了,那个样式肯定不行。
  现代的书籍有各种各样的装帧方式,如圆形书脊精装、方形书脊精装、空心精装等,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书籍装帧样式多样化一样,古代的书籍文书也有很多的装帧样式。
  古代常用的装帧样式有竹简为例捲轴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以及奏摺使用的经折装。
  经折装也叫梵夹装、摺子装,所以有时影视剧中皇帝的台词也会把奏摺说为摺子。
  和影视剧中常见的奏摺样式一样,奏摺是將文书长卷按一定的宽度左右折迭起来,加上书衣。
  这种装帧方式也不仅是奏摺使用,古代很多佛经道藏也用这种装订方式。
  现在內阁所接多是经折装奏疏,那是通政使司抄录后的统一格式,而外臣送到通政使司的奏疏,多为捲轴装或者经折装。
  之所以许多人都习惯捲轴装,那也是因为简单。
  写好奏疏,一头粘在一根竹筒上裹起来,就能有效保护好书写的文书。
  当然,也可以用更好的专用捲轴装裱了再上奏,这多是节气上的贺表所用样式。
  “简单,很容易就能做好,我们回去一个.嗯,半个时辰就能送来。”
  显然,这东西在两个匠人眼里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木板上要雕刻的文字,还请阁老明示。”
  听到匠人这么说,张居正起身走到书案前,铺上宣纸就快速写下之前魏广德所说。
  一边写上“明”字,下方书写“大明內阁请各国官府为持此牌者提供必要帮助和保护”。
  而另一面,张居正隨手就按照“浮票”的样子做了出来,其实就是自己当年科举时记载。
  写好后,张居正把纸张递给魏广德看。
  其实有些匆忙,先前还没有详细说好样式。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以后可以逐渐修改,先拿出个实物出来就行。
  而两个匠人这会儿看著书案上的小木盒,那是张居正收藏墨条用的。
  好吧,明代製造徽墨名家分別是明朝墨歙派罗小华、程君房、方於鲁、邵格之这四大名家。
  而其中的罗小华,罗是姓,小华是號,而他名文龙,字含章。
  是的,明代制墨四大名家里第一號的就是投靠严家的罗文龙。
  儘管名声不好,但罗文龙的墨在大明朝依旧是一等一的好东西,魏广德、张居正没少四处收集罗文龙製作的墨条。
  罗家被抄家时,小华墨可是没少流进京城权贵府中。
  不过两个匠人当然不是在猜盒子里有没有罗小华的墨条,而是小声嘀咕可以按照盒盖的方式製作阁老要的东西。
  就是两根小铜条而已,银作局里就有现成的,宫里娘娘们用的收拾匣子,他们没少製作。
  “就这样吧,这下面用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再书写前面的文字即可,让四夷馆马上翻译了刻上去。”
  魏广德看著张居正书写的东西,马上就说道。
  “可以。”
  两人说好,就把手里的纸张递到两个匠人手里,又详细叮嘱两句,叫来一个中书舍人去四夷馆找人翻译。
  “这个东西儘快做出来,做好马上送来,有用。”
  最后,张居正还叮嘱一句。
  等人离开了,魏广德才对刘守有说道:“你派出去的那些人,虽然都有锦衣卫腰牌,可长期潜伏的探子,也得安排上这个东西。
  毕竟是刺探情报的,要以普通人身份留下来,可千万別忘记这个。”
  闻言,刘守有马上会意的点头,抱拳道:“下官明白了,一定考虑周全。”
  “叔大兄,我大明朝第一份护照,还是你的,呵呵.还是宫里发的,编號壹没问题。”
  刚才魏广德看张居正书写的护照模样就已经猜到,写的那些特徵就是他自己,嗯,年轻时候的样子。
  於是才这么打趣一句。
  “呵呵.”
  张居正只是一阵轻笑,旋即对刘守有正色道:“欧洲那边,一定要挑选適当的人过去,千万不能出岔子。”
  实际上,银作局送来护照样本比原来说的半个时辰晚了不少,主要是四夷馆那边耽误了。
  一个多时辰后,才把东西送到內阁。
  俞大猷、刘守有他们已经离开,张居正叫来魏广德、张四维和申时行,还有礼部尚书徐学謨一起,又把护照样本琢磨修改了下才定下。
  “思重,礼部儘快完善一份关於保护我大明臣民在海外权益的章程,內阁会加快处理报送陛下。
  一旦定下来,就知会各藩国使团,到时候这护照样本也会由银作局儘快製造发给他们。”
  张居正对徐学謨说道。
  “首辅大人,持有此照者自然是我大明臣民,那没有的呢?”
  徐学謨一开始不明白叫他来做什么,他还在衙门里琢磨和欧洲三国签署的协议文本內容。
  现在知道內阁又要在协议里增加內容,虽然感觉没什么用,但还是得执行。
  毕竟內阁的决定,他不能推諉。
  “这就看是遗失还是根本就没有,这里面情况很复杂,若是之前出去的,肯定没有,那就补办。
  遗失的,记住名字和发证衙门以及编號,查证后可以补发。
  剩下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没有护照,那自然不能算我大明子民。
  凡我大明子民出国,需在出发地衙门办理护照登记,以备查证。”
  魏广德马上说道,“各地商人外出经商,可以在本地官府签发去对外通商口岸的路引,若是要从此地出境,就得再办理护照。”
  魏广德把意思说清楚,徐学謨也听得明白。
  程序上也简单,看著手里做工精致的护照,想想出国后面对外国官府的询问,拿出此物还是很自豪的。
  “国人出到海外,持有此牌,也是很气派的。”
  徐学謨不由得说道。
  后面的事儿,就是礼部操办了。
  徐学謨带著张居正的护照样本回到礼部,叫来参与谈判的官员,把內阁的布置说了一遍。
  不用说,礼部官员们也觉得此物甚好。
  “出到海外说是我大明子民,可空口无凭也是麻烦,有了此物,到时候一亮就是能表明身份,甚好甚好。”
  “这做工,就是太精致了,我怕那些蛮子会偷来收藏。”
  在大明上到官员下到百姓眼里,藩国和欧洲那些人,都是土包子,南蛮子或者西蛮子,可都是不带睁眼瞧得。
  和后世崇洋媚外那是天差地別,据说明朝时月港有乞丐,都不接受夷人的施捨,觉得丟了大明人的脸面。
  “赵大人,你带此物去和欧洲使团说说,协议里还要加上此事。
  以后,夷人来我大明,必须出示护照,我大明才会予以保护,没有的一律抓捕下狱。”
  徐学謨开口吩咐道。(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