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第115章 血洗县衙,鞑靼来袭!

第115章 血洗县衙,鞑靼来袭!

  第115章 血洗县衙,鞑靼来袭!
  大兴县罢衙了。
  就在火耗归公旨意降至大兴县衙后,举衙不堂。
  上至知县,下到三班衙役,正事不做,状纸不收,百十号人,就坐在县衙大堂上。
  哪怕圣旨明令诸省、郡、县以五钱一斗米,一钱半一斗谷,高价收购百姓粮食,百姓闻听后把粮食送到县衙门口,大兴县衙也拒绝收粮。
  天子脚下,皇城附廓,竟出现了如此骇人听闻的罢衙之事,很快便传入京城中。
  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任谁也没有想到,火耗归公国策刚施行,就遭到了地方官吏的无言反抗。
  内阁连下几道函令于大兴县衙,无果,就在无可奈何准备上奏玉熙宫时,旨意先一步到来。
  大兴县衙,聚众反叛,意图不轨,先斩后审。
  张居正内阁在看到这样的明发上谕后,便立刻意识到大兴县衙要遭,连忙派人前去大兴县衙查看详情。
  而在内阁来人到达前,锦衣卫已然抵达了大兴县衙。
  锦衣卫十三太保之一的朱七亲自率队,封锁了大兴县衙,确保在县衙里的人,一个也跑不出去。
  然后,当着无数百姓、各家探子的目光,下达了命令,“杀无赦!”
  寥寥三字。
  没有任何前缀。
  没有任何修饰语。
  数百名锦衣卫缇骑抽出了绣春刀,如狼似虎般冲进大兴县衙中。
  不论是官,是吏,还是其他,只要是人,皆一刀杀之。
  血腥味蔓延,大兴县衙中的官吏想逃,已经逃不掉了,最后,全聚集在大堂之上。
  在“明镜高悬”的匾额之下,坐着大兴县令叶之民,但这时,人快被吓疯了。
  血洗县衙!
  亘古未有!
  亘古未有啊!
  皇帝老儿怎么能?皇帝老儿怎么敢?
  朱七踩着流淌的鲜血走进县衙,因为粘稠,靴子踩着上面,起落之间啪啪作响。
  “我是朝廷命官,是名入官册的七品官身,就是有罪,也该让三法司来审我,就是要杀我,也该让我到刑场明正典刑,尔等狗奴,目中可有半点国法?”叶之民咆哮道。
  人在极度恐惧之下,就两种表现,一种又哭又闹,一种随意处置。
  叶之民的咆哮,在朱七看来,就如同一只断脊之犬,在狺狺狂吠。
  “七品官身,一地之侯啊。”
  朱七望着几近癫狂的人儿,道:“永定河里的王八,都比你这一色的人少得多了,你为什么敢抗命?是吃了什么药,还是有人在背后给你撑腰了?”
  大兴县衙背后的人。
  只要锦衣卫想查,其实不难查,将过往输入大兴县衙的文书全看一遍,就能找出撑腰人。
  可是,皇上不想查,锦衣卫也不愿意和朝廷里那些贪官纠缠,先让大明朝百姓辛苦一年耕种所得转化为银两再说。
  百姓为重。
  杀鸡儆猴。
  而大兴县衙便是要杀的那只鸡。
  “生计所迫,自当奋力一击!”叶之民死到临头,仍不知悔改。
  朱七也懒得再废话,转过了身,朝着衙门外走去。
  身后响起死亡前的嚎叫声,不过,很快就没有动静了。大兴县衙地势前低而后高,汩汩鲜血汇集在一块,宛如一条血色的小河,朝着衙外流淌而出。
  县衙,分正堂,二堂,三堂,以及后衙,三堂统称为前堂,是县太爷审案办案的地方,后衙是县太爷家眷所居。
  遵圣意,县衙中人尽诛。
  当内阁中书舍人刘台奉阁老令抵达大兴县衙时,就看到了一具具尸体被锦衣卫抬出来。
  外围围观的大兴百姓,却在不断叫好欢呼,大骂着死去的县令、县官。
  大兴县衙不错。
  三堂、后衙,装潢的既富丽又干净,地砖清一水的大理石,光净的能照人,这倒是方便锦衣卫事后清理了。
  清水冲洗掉了血渍,却冲洗不掉人鼻尖嗅到的血腥味。
  刘台非常不适。
  朱七看着刘台眉头紧皱,笑了笑,“派遣新官吏入主大兴县衙的事,就交给内阁了,有圣谕:要快!”
  粮食收割晾晒后,仓储越久,损耗就越多,什么事都能等,唯独关乎百姓利益的事不能等。
  刘台朝着朱七揖手道:“谨遵上喻!”
  大兴惨案。
  震撼了整个大明朝。
  皇上正式给两京一十三省官员划了道线,圣旨,只有遵守和违抗两种选择,没有中间选项。
  皇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威胁和抵抗!
  户部拨出一千万两纹银,仅用于收购大明朝粮食,价格统一。
  无数百姓把家中所收的粮食送到县衙,缴纳赋税同时,把全家口粮以外的粮食给换了银子,数以亿斤计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诸地常平仓。
  没有火耗,朝廷买粮之银又是足银,百姓对于卖粮于朝廷是趋之若鹜,这就使得本就遭恨的地方米行、粮行为了生存运营,不得不抬高了从百姓手中购粮的价格。
  中原、湖广等粮足之地,米行、粮行抬价不高,而一些粮少,特别是本地所产粮食不足百姓所食的省、府,一度将一斗米抬到了七钱银子。
  当然,这中间少不了奸商哄抬粮价,而朝廷对付这些黑心商人的办法很简单,全国各地全在收粮,粮食这边刚入常平仓,那边就以平价将粮食卖出去。
  这样一来,朝廷在亏,故意囤积粮食的奸商也在亏,而僵持下去,朝廷必胜。
  人力,怎么能和偌大的朝廷抗衡?
  奸商纷纷血亏退场,而就在所有的人以为,粮价之争就该到此结束时。
  一条巨鳄下场了!
  西山晋商商帮,在全力吃进朝廷平价所卖的粮食,不管府衙、县衙卖多少,晋商就吃进多少!
  西山不是粮食缺口省份,反而是大明朝产粮大省之一。
  以常理而言,不论晋商吃下多少粮食,都影响不到西山的粮价。
  而且,晋商主业是钱庄票号,粮食买卖不多,这突兀的举动,惊动了西山大大小小的衙门。
  不解其意的西山衙门,只能将异情上报。
  就在这时候。
  玉熙宫。
  朱厚熜看着锦衣卫密报,晋商商帮在宣府、大同两座边镇的两条粮道已被锦衣卫截断。
  草原上的鞑靼军有了异动,俺答有意武力逼迫大明朝廷交还把汉那吉。
  偏偏在这时候,晋商在疯狂收购粮食……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