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汉有活爹> 191.第189章 (大章)概率学BUG

191.第189章 (大章)概率学BUG

  第189章 (大章)概率学bug
  轮船的出现,毫无意义问对经济又是一记强心针。
  大汉这两年来,没干别的,天天都打鸡血了。
  不过这不是普通的鸡血,这是有作用的,应该算是龙血吧,天天都注入龙血了。
  长安南北两条运河一条古运河一条漕渠,繁荣的样子已经近在眼前了。
  从船上下来后,霍海本来准备遛号子的,不过刘彻想着,今天出都出来了,干脆就去视察视察吧。
  要不然明天《大汉日报》上写着《皇帝出巡视察最新最大先进蒸汽轮船》也太干巴了。
  再给新闻报纸搞俩配菜。
  临走之前,刘彻允许儿宽他们在长安省亲一段时间,该结婚结婚,该干事儿干事儿。
  儿宽一副立功心切的模样!
  刘彻说,你还年轻,等年纪大了你就懂了,凡事不要孤注一掷,好好休息休息吧。
  儿宽说,千乘才是我老家。
  立功心切?
  不!
  归心似箭的同时立功心切!
  刘彻暗道:该死的普通话口音,这下听不出人是哪儿来的了,尴尬了。
  刘彻只能让儿宽早去早回,争取带上好消息早日回长安,等这个项目做成了,未来朝堂有他一席之地。
  得到了刘彻亲口应许,儿宽也是被打入了鸡血,立刻表示要为大汉肝脑涂地。
  而刘彻也带着霍海以及一众大臣去巡视去了。
  巡视的方向,当然是大量纺织厂和成衣厂的方向。
  听说大汉多了这么多蒸汽机,结果连轴转却只能生产如今产量的部分的部分之后,刘彻对这个很好奇。
  如果西域全种上,产量肯定远超现在。
  也就是说,市场的动能缺口,还远远没到极限。
  难怪霍海说有一旦发展动力,那对经济就是毁灭性打击。
  动能需求恐怕连百分之一都没到,如果换成电力,又能节约不少,到时候需求更大了。
  试想一下,蒸汽机这么大个玩意儿是任何地方都能用的吗?
  而用电的话,发电厂集中发电,然后拉一根线到工厂,就可以生产了,那小作坊将会成十倍百倍千倍的爆发。
  试问谁不想成为大商人大富人呢,只要能开厂,又有几个人愿意去搬砖?
  刘彻和霍海其实早就谈过了。
  刘彻根据以往的经验说:“一个人至少需要一套冬衣两套夏衣一套内衣,讲究一点的还需要一套睡衣。”
  而更讲究的还需要这样的一整套再来一套,用来换洗。
  霍海却说:“陛下你别忘了,现在科学报开始宣传,身上保持清洁寿命更长。”
  刘彻考虑了一下:“那增加换洗的频率,再来一整套。”
  霍海:“陛下别忘了,现在干很多活儿比较容易有让衣服脏。”
  刘彻捏着下巴:“再来一套。”
  霍海:“陛下如果到时候贵族们都天天换新衣服,那有钱的其他人,会不跟着学吗?”
  “到时候,女的可能三百六十五天,需要三百六十五件新衣服,收入稍微差一点的,不每天换衣服,却也有很大可能一件衣服穿两三次就在衣柜吃灰再也不会穿了,更多的人至少也有十几条冬裤夏裤三十来件冬衣夏衣。”
  刘彻目瞪口呆。
  霍海才继续:“而这些,却只是一个人一辈子要用的的百分之一。”
  “未来,每家每户都要用沙发,有钱的人用的是牛皮面的,追求方便和时尚的人用的是最前沿最新颖的布料式的。”
  “甚至一个家庭里面,光是枕头,都有十来个,更不要说被了。”
  “随便一床被用的,都够二十件衣服了。”
  “而这些都还不算什么。”
  “未来的玻璃越做越大,窗户越来越大,阳光刺眼,所以要用厚重的布料来开合遮蔽,未来的车厢内部也要用布料皮料来包裹显得更舒服,甚至未来的墙壁上,都要刷上一张布,这样免得粉刷的墙面掉灰。”
  刘彻听完沉默片刻才开口:“西域……这下把安息大夏一起拿下拿来种,恐怕都不够用。”
  理论上是这样的,直到石油化工彻底崛起之前,怎么都不够用。
  这些才算了多少?篷布呢?帆布呢?医用呢?
  鞋袜呢?有钱人衣服都穿一件丢一件,那袜子总不能穿两天吧?
  刘彻明白了过来,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生活越好,人要享受的东西越多。
  所以,这场工业化一开始之后,就不要觉得任何一个数字显得夸张。
  因为那对比遥远的未来同一个项目的数字而言,根本就是不值一提。
  ……
  这世上,就是有一些人运气逆天。
  生在赵国的老根儿和他的孙子,就是这种人。
  别看老根儿是生在赵国的,实际上却不住在赵国呃,而住在中山国。
  原因当然是活不下去了,换个地方住。
  但到了他孙子长大,又活不下去了。
  本来他这种没钱的,又搬过好几次家,没有亲族,能复起富裕的概率太小了,当然没给他们遇上。
  老根儿和他孙子这一次又遇到了这种问题。
  四年前,老根儿他儿子生重病,那时候他孙子还是个小孩子,老根儿倒是有钱救,问题是他儿子那病,就治不好。
  他儿子是什么病老根儿不懂,但有一天他儿子帮人放牛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精神恍惚还是怎么回事,在牛面前一直挑动,牛都发火了他还晃来晃去的。
  旁边的人眼看着他被牛角给弯了一下,流了一肚子的黄水出来。
  如果让义妁知道这个病情,就会告诉他那是典型的腹积水情况,大概率是癌症。
  这自然是不可能治得好的,但是老根儿不懂啊,就到处托人找关系想要治他儿子的病。
  然后就被有心人盯上了。
  就有骗子装作迅游来的医生,在老根儿他们那边活动。
  老根儿知道后就带他儿子去看病。
  这个时候,他儿子癌症的同时还腹部破损,都没缝伤口内里,外面是用药包裹起来的,每当场死了就不错了,哪儿还有得救?
  但那骗子用了一片人参混在药里面,就让他儿子精神头直接好起来了。
  跟没事儿人一样。
  然后骗子又告诉老根儿,能治,小贵。
  老根就把家里的田给卖了。
  很明显,人财两失。
  这两年,老根眼看着所有邻里的田地那出产都很大比以前翻了七八倍!
  邻居们都不缺吃的了,他们家日子却越来越难过。
  那就只能用出看家的本事了。
  换个地方住。
  因为如果换个地方住,可以开荒。
  按理说开荒是不能乱开荒的,但就看当地首官了,如果官员允许有人开荒,并且让流民开荒,开了荒地就归开荒者了,或者部分归开荒者部分归朝廷。
  那就能活下去。
  这种政策也要看官员头铁不铁,因为这种操作很容易被人诬陷成朝廷财产流失。
  所以不是每个地方的官员也不是每个地方的每一届官员都允许这么做的。
  所以,现在没地,又活不下去了,那就换个地方开荒。
  老根儿跟孙子说了之后,他孙子风有不同意见。
  “爷爷,咱们既然要换地方,为什么要另外换个穷地方又过一轮穷日子,三十年后的我保不齐还要过爷爷您今天的日子,做一样的选择。”
  “还记得我的名字怎么来的吗?”
  对于没有姓氏的人,取名字就比较难。
  因为没有姓氏,名字就是唯一的标识。
  所以,取名字时会有一些方法。
  比如,假、借、义、喻等方法。
  那风的名字怎么来的?
  因为他出生时,家里什么都没有。
  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有窗户洞但没窗户,所以屋里有风。
  于是被请过来给他取名字的人,就给他取名为风。
  咋一听这个名字听起来还不错,还挺有意义的。
  别人读过书的人文起来都是:“你这个风是什么风啊,是家风还是凯风?是文风还是武风?是清风还是春风?”
  家风就是严厉,凯风就是孝顺,文风就是学识,武风就是富裕,清风就是淡然,春风就是和沐。
  风:“是呼呼呼呼呼~那个风。”
  问问题的人都能脸一阵红一阵白一阵青的。问怎么了?被他家的穷酸风给刮了!
  现在风有了个想法:“爷爷,听说现在长安人好富裕的,咱们反正要走,为什么不去长安?”
  老根儿有点犹豫。
  长安啊,距离赵国那叫一个千里之外,怎么去啊。
  这得走多久啊。
  风却不在意。
  “咱们等春暖了,不会挨冻了就出发,一路往长安去。”
  暖春,爷孙俩出发了。
  他们出发后的第二天一大早,一名贵族骑着马,拉着三大车铜钱来了这个穷酸的村子里。
  “招工,七百大钱一个月。”
  里长哆哆嗦嗦上前:“我听人说,现在郡里面修路修到了县里面,到处招工,那么多人去还修不好,还要招工?”
  听说隔壁的隔壁的隔壁亭人都走了小半,都还没回来呢。
  又招工?
  不会有诈吧?难不成人都被骗出去杀了。
  贵族青年:“老头你懂个屁啊,郡里到县里的路去年就修通了,现在是要修县里到隔壁县的路,你们村靠得近,就修一条岔路过来。”
  “你们村前面好地段的路,我都买了,但你们毕竟还有这么多地,等路通了,你们那些粮食能比现在一石多卖十来大钱。”
  里长惊讶:“我们这儿也要修路?”
  贵族青年:“快去喊人吧。”
  里长思索了一下:“可是现在春耕,八百一个月恐怕找不到多少人啊。”
  贵族青年:“废话,要不是春耕,我最多出三百。”
  这是山坳里面,又不是什么大地方,郡里面前年修路才六百工钱呢,今年才一千二。
  里长:“那倒也有一些人家里没田土的,我去问问他们。”
  里长来到了老根家。
  看到家里没人,就问隔壁:“哎,老根儿呢?”
  隔壁蹲在夯土墩子上,剔着牙:“不在村里了。”
  里长疑惑:“咋不在村里了?风呢?”
  “风?风当然是吹走了。”
  里长:“?你好好说话。”
  隔壁:“因为人家像风一样自由。”
  老根儿和风,穷了好几年,终于等到招工招到他们村儿了,他们却提前一天走了。
  两周后,老根儿和风,精准的走过了赵国公路。
  赵国公路是赵国第二条公路,是连通河流码头之外的有一条大动脉,在整个赵国内部左右贯通。
  左边往右修,右边往左修。
  每个道路工地,都在招工。
  也不知道老根儿爷孙怎么就那么精准,精准的走到了赵国公路左右之间也要连通的连接处。
  因为赶工期,中间段除了夯土,所有人都去两边拉水泥砂浆去了。
  爷孙俩走过还觉得奇怪:“这路和以前见过的大道不一样,怎么和旁边的土修齐平的,这要是下雨咋走嘛。”
  风:“看来咱们这儿还是太穷了,把路修高一寸都不舍得,太穷了。”
  爷孙俩从路上走了之后仅仅半天,赵国公路左右两侧的大规模队伍就把路从左右两侧小丘上排过来了。
  两个月后,正值酷暑,黄河旁的道路工地空无一人,全都避暑去了。
  爷孙俩经过工地夯实的地面。
  老根儿:“怎么人人都说到处都在修路,咱们却没遇上过?”
  风挠头:“我哪儿知道,是不是咱们走错方向了。”
  老根儿指着前方大河涛涛:“那不是大河嘛,都走到了啊,怎么能走错了?”
  “就是没有渡口啊。”
  风:“那不还是走错了嘛。”
  此时河边,一个小船作坊的老板正在挠头。
  他们去长安学习了先进的船只技术,现在拥有了制作能过黄河的船的技术。
  但问题是,除了厂里的人,没人敢试航。
  这船里面有人反而不稳,往里面装人一样重的石头,反而会更稳,这肯定是不行的。
  员工也是没办法了:“附近住的近的地方的猪都买遍了,还差点。咱们起码还得凑俩人。”
  正说着呢,河边小丘上,老根儿爷孙走了出来。
  老板兴奋了:“老乡!”
  老根儿他们走过去,老板又是端水给他们喝,又是帮他们扇风散热的,还是蜂蜜水!
  老板一边让整点肉来,一边央求:“麻烦你们个事儿!”
  “坐咱们船过河,再回来,一个来回,给你们三百大钱。”
  风:“三百?”
  风还以为是渡河要三百大钱。
  老板咬牙:“五百……一贯一贯,不能再多了,最多给你们一贯了。”
  风和老根儿对视一眼。
  啊?给我们钱?一贯?
  一千大钱?
  老根儿:“这……好吗?”
  老板看有戏,急忙:“老爷子您二位一定要帮个忙,咱船虽然新,但是又大又好,是长安来的技术,就是现在还装了二十来头猪,臭了点。”
  “我先给你们六百大钱,等回程结束后,给你们剩下四百大钱!”
  老根儿和风对视。
  风:“那……行?”
  老根儿捅了捅孙子的肩膀,然后沉声:“但是我们要坐船头。”
  船过河时,老根就跟孙子示意,上岸就跑。要不然还得坐船回去。
  这船家钱请人坐船,肯定是脑子有问题,要是被逮住肯定要被送回河东岸。
  船靠岸,这边还在用撑杆停船呢,老根儿和风撒丫子就跑。
  那两人可是没穿鞋,是真撒丫子就跑,那跑的一个飞快。
  给后面二十几头猪都吓到了,这些猪本来哼唧哼唧的,直接被吓得呆住不动了。
  船厂老板和员工一看实验对象跑了,也是懵逼的。
  怎么还跑了?
  尾款还没付呢!剩下四百大钱不要了?
  啊?
  老根儿和风,这爷孙俩,堪称是概念神。
  一路从赵国到过黄河,他俩一直走一直走,就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县城,别说郡城了!
  他俩一路上就经过一些小村庄了。
  小村庄的人反正都在说长安好,说郡城富,说出去的路有多好走。
  老根儿和风:好走吗?
  爷脚底板都变驴蹄子了!
  两人是一条水泥路都没遇上,压根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能出现这种局面,只能说河东和赵国平阳县这些地方的封地老爷,曹襄他们还太菜,修的路太少了,路网密度不够。
  但过了黄河后,他俩还是一路上都没遇到任何水泥路。
  那就够抽象了。
  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先天避开大路圣体。
  要是匈奴能摸进来,抓到他爷孙俩带路,保准一路走到全军覆没。
  但毕竟的到了船厂六百大钱资助,他们在乡下也能买到吃的。
  就这么走啊走。
  一座大城都没见过。
  反正问路过的人家,却得知距离长安是越来越近了。
  都给风干沉默了。
  难道世界是一个骗局?世界上根本没有城池,都是骗人的?
  直到这一天。
  老根儿和风,走到了一条巨大的,宽阔的沥青路上。
  此时已经是中秋月末了,要是两个月前,沥青路能把他俩驴蹄一样的脚底板给治了。
  而现在走在路上,爷孙两人都被镇住了。
  他们走上的是长安大道。
  长安大道又叫长安一环路。
  目前他们走的是长安大道东二段。
  这路是南北走向的不是东西走向的。
  他们并不知道穿过南北走向的路继续往前就是长安,他们还以为长安应该在这样的大道的一头。
  于是爷孙俩随便选了一边。
  选的是往南走。
  如果往北走,仅仅需要三里地他们就能走进万年县区域,万年县再穷,哪对爷孙来说都是超级繁华了,但谁叫他俩有奇奇怪怪的buff在身上呢?
  他们往南走,有无数的工地。
  在年初这条长安大道北扩充修成一个圈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附近要发展了。
  不过刘彻和霍海手里钱不多,把地压着。
  现在开始动工了,到处都缺人。
  爷孙俩往前走一路,就遇到工地挨个开饭。
  那是真一路上一个人都没遇到。
  从赵国到这里,路上有三百多万工人,他们路上硬是一个没遇到。
  路上有无数马车,货船,他们硬是一次没遇到。
  路上有那么多城池,那么多牛逼的地方,他们一个都没看见。
  他们就这样围着长安大道走啊。
  王南走到了拐角,转头往西。
  往西一路上还是空无一人,走到了拐角。
  最终,在走到距离建章宫还有五里地,都已经进入了繁华的纺织厂区域的地方时,爷孙俩又困又乏,决定和过去半年的每一天一样,倒头就睡。
  他俩不知道,他俩睡觉的地方,是纺织区的菜场。
  这个地方的纺织厂很多都是新建立的,需要市场,但是又没规划市场,所以就在长安大道西南一段的空地旁边自发的形成了临时市场。
  这个市场区域内有很多是纺织工人和建筑工人还有他们的家人,附近两里内都没有住户。
  所以这个菜场一般是天亮之前开市,在下午三点之后收摊。
  收摊之后,所有人当然都回家了,所以这儿没人。
  他们一路上其实已经走入了繁茂的长安内部,但他们至今为止依旧一个人没遇到。
  大清早,一个运货的大汉走到他们面前,差点没把车推着压过去。
  “我靠!谁啊睡在大马路上!”
  其实也不算大马路上,毕竟没睡在长安大道上,只是睡在了路旁边的水泥地上。
  过一会儿又来了人:“咦?疯了,半夜谁在这儿占摊位是吧?”
  “我特么在这个点摆摊七八天了,每次都来得比别人早,这次遇到对手了啊!”
  “哟?这俩人做什么生意的啊,怎么人在货不在?”
  天越发的亮了起来。
  风听到耳边的喧闹声,打着哈欠坐了起来。
  坐起来的他就懵逼了。
  来自小地方乡下乡村的他,这辈子都没见过一百个人站在一起过。
  而此时,车水马龙,一眼看过去就能看到几百人。
  转头看背后,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全是人,是车,是摊位。
  卖的东西有些他认识,是吃的,有些根本不认识。
  风急忙推了推老根儿的背:“爷爷爷爷,我们被包围了!”
  老根儿非常警觉猛的惊醒过来,从大腿上拔出了镰刀:“是狼群还是野猪!”
  睡眼惺忪的老根儿定睛一看。
  是被人包围了。
  被吃的包围了。
  被马车包围了。
  老根儿和风傻了。
  自己昨天还在荒芜一人的地方,怎么现在突然被人群围住了?
  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让爷孙俩疯了。
  爷孙俩起来后,隔壁摊位老板:“哎,你们到底做什么生意啊,怎么都这个点了,货还没来?”
  风用一口赵国口音:“生意?不做生意,俺是来长安找活路的。”
  他说的找活路,就是找活路,就是在老家活不下去了,想要吃口饭。
  卖货的老板一听:“找活路?这说法好像听说过……蜀郡的人是吧!哦我记起来了。”
  卖货的老板还以为他说的找活路是蜀郡的找活路,蜀郡的找活路就是找工作的意思,虽然来源是一样的,但更多是概括性形容,而不是真活不下去了。
  “你这蜀郡口音还挺奇怪的呢,前面那边招工。”
  这爷孙俩也是,一路走过来,有一万个工地在招工。
  他们本来遇到任何一个工地,都会停下来的。
  甚至来了长安,但凡是往北走,那可能这辈子都不回来西面这边了,更别说在这边找工作了。
  但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
  风的后代要是知道自己的祖先一路从赵国走到了长安西面住下,不知道会有多感谢自己的先人。
  这直接走到了未来人家全家三代人奋斗的终点站。
  爷孙俩经过了繁华的什么都有的市场,最终还是大起胆子问了一家看起来朴素的面馆多少钱一碗面。
  听说一碗面才一个大钱后,终于松了口气。
  呼哧呼哧的吃了起来。
  吃完后,爷孙俩也算是明白过来了,长安的物价似乎也不算那么贵,这里的人却赚的很多。
  两人看了看自己的光脚丫子,又看了看附近人的脚,于是爷孙俩找到了一家鞋店。
  路人说叫阿迪三叶草?什么名字?管他呢,反正看起来是卖鞋的。
  店员看两人光着脚进来了,问他们要买耐用的还是舒适的,还是防寒的。
  风问了问价格,不太贵,于是要了一双好看的。
  橡胶底猪皮靴。
  老根儿选了一双加厚橡胶底步鞋。
  两人继续往前走,想要在一段‘河边’洗脚。
  被衙差追着在附近绕着跑了三里地。
  他们还以为长安禁止逃荒的进来才被追,最后跑的跑不动了,停下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刚刚准备在往皇宫引水的人工渠里洗脚。
  好悬九族就没了。
  衙差怕他们搞事情,亲自带着他们去家里打水洗脚,问他们怎么这么能跑。
  自己以前干车夫这行的,差点没被爷孙俩拉爆。
  得知他们是从赵国一路走过来的后,服了。
  本来想要告诉他们现在赵国四百大钱就能坐船来长安,一百多虽然是坐比较差的船,但也能坐船的。
  但看两爷孙炫耀自己一路上走来一路上也才了八百多大钱,就憋住了没说。
  爷孙俩在衙差家看到了煤炭球,看到了热水,才得知在长安,人人天天都用热水,每天热水洗脚都不算什么。
  简直热泪盈眶啊。
  两人在这儿洗了个澡,然后被衙差送到了附近的纺织厂。
  纺织厂里正在招人。
  老板得知他们是远地方才来长安的还有点疑惑。
  但是看两人老实巴交的,就把两人留下了。
  给他们发了厂里制式的服装后,等他们换上了。
  老板才带他们到蒸汽机面前告诉他们工作是什么,跟谁学习。
  老根儿和风,看到蒸汽机,人都傻了。
  这辈子他们见过最大的东西就是里长家的驴车了,眼前这个东西是个什么东西!
  这玩意儿还会叫?
  这带着这么大的铁锭,转的呼呼的,这是啥!
  此时,一个穿官服的急匆匆的跑过来,一路呼唤集合,然后到了近前,才大喘气跟老板说:“陛下出巡,视察,选到你们家了!”
  老板大惊:“啊?那谁,全厂听令,长得帅的长得好看的,长得高大的,都站前面来,一定要展现咱们陶氏纺织厂的风貌!”
  官员提醒:“陛下要提问的,让认字的优先站前面!”
  老板急忙又喊。
  所有人都在动呢,又来新命令,一下卡住了。
  又一个官员跑了进来:“陛下驾到!”
  然后羽林卫呼呼的就来了。
  第一个来的官员:“来不及了!”
  老板急忙:“站好站好!”
  所有人就这么站好了。
  老根儿和风,一开始往后挤来着,现在被挤在第一排,退不回去了。
  只能站好。
  老板还盯着风,低声千叮咛万嘱咐:“你们新来的什么都不懂,把头低下点,别和陛下眼神交流,免得被抽出来提问,给咱们厂丢人。”
  陛下?提问?
  风急忙把下巴贴在胸口上。
  别说陛下,亭长说话风都不敢接话的。
  霍海和刘彻在试航结束后,刘彻就决定视察一下,因为纺织业发展前景大,就干脆选了纺织业。
  这样未来的人看资料回看,就能看到,陛下在一切都没多大苗头的时候,就重视纺织业的发展了。
  果然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引领大汉的发展啊。
  其实纺织业从之前出现到现在,产量都翻了八百多倍了。
  一群人,进入了陶氏纺织厂,刘彻小声跟霍海说:“选个懂的。”
  刘彻自己就不懂,选个不懂的,一问一答被人记下来等后人笑吗?
  霍海:“没毛病,包的!”
  霍海不看脸,脸是会骗人的。
  衣服?这个陶氏纺织厂为了给自己打广告,衣服都是搞了广告的版本,都是一样的衣服,老板都穿的这衣服。
  那就是看鞋了。
  霍海一眼看过去,看到了一双官鞋,一双小羊皮皮靴。
  这两个人很明显一个是本地官员,一个是老板了。
  霍海往那边一看,看到一个穿橡胶底皮靴的人。
  有品位,橡胶底?现在第一批橡胶刚运回来,轮胎还要研究一下配方,鞋子方面比较随意点,所以已经做成了鞋子。
  但是还没来得及报纸推广。
  所以知道的人,都是研究院的研究员。
  这小子穿着橡胶底皮鞋,又年前,皮肤还挺黑的,一看就是一线研究员。
  这家伙在这个工厂,怕不是老板的儿子吧?
  就是他了。
  这么多印证,全是巧合?出问题的概率几乎为零。
  要是出问题,选错了人,那就是这个世界有bug。
  ————
  求月票!投月票参与本书月票抽奖活动,12.07晚七点半书友群直播抽奖!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