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汉有活爹> 143.第143章 (大章)霍氏银行

143.第143章 (大章)霍氏银行

  第143章 (大章)霍氏银行
  群臣公侯都急着参观这院子的各种美妙时,鲁王刘光来到了霍海这儿。
  “殿下。”霍海:“你这不去和陛下叙旧找我干嘛?”
  霍海也觉得奇怪,这个鲁王和自己又不认识,怎么他来的这么熟络干嘛?
  谁敢跟藩王这么亲热啊?
  他又不像中山王,中山王是道德名声败坏,出了名的喜欢舞女又喜欢美人,在坊间谁不知道中山王政治方面的头脑为零?
  中山王可以留在长安,是因为他对皇权没有任何一丁点威胁。
  而鲁王就不同了。
  现在不是后世朝代,不是以霸主国家秦楚封王为尊的时代。
  鲁国在目前这个阶段,代表着发达,因为它代表了儒家的来源。
  同时齐鲁又是现在除了长安之外最富裕的地方。
  这样的封国的国君,是很敏感的。
  鲁王刘光:“嘿嘿,本王当然会和陛下彻夜长谈,但是现在大白天的谈什么谈,等一会儿咱们谈完了我再去找陛下叙旧也不迟。”
  说着鲁王刘光抓住了霍海的手腕:“我找你,是有一个大买卖要做!”
  听到这话,霍海:“哦?什么大买卖?”
  鲁王刘光:“霍海,我知道最近半年长安城商业发展很快,而你就是推手,目前你海聚财富,在长安有很大的生意。”
  “但,你想把生意做出长安吗?”
  霍海看了看刘光,这有点意思啊!
  “你是说,到鲁国做生意?”霍海询问。
  鲁王刘光:“到哪儿做生意,是你的自由,这我管不着,你要带着皇命去鲁国做生意,本王更不敢阻拦,我是有更大的生意要和你谈。”
  霍海重新打量了一下鲁王刘光。
  一开始以为他是想用国君能给的政策优势来谈生意,没想到不是。
  这么说来,那肯定是天大的生意。
  但是这个时代能有什么天大的生意?
  无论是什么,有没有可能成,霍海都高看鲁王一眼。
  “哦?鲁王请讲。”
  鲁王刘光嘿嘿一笑:“你要去鲁国做生意,一路上虽然有大河,但是运送钱粮去鲁国,损耗也要高达三成,如果去鲁国不通水的地方,损耗更高,超过七成。”
  “我要来长安做生意,损耗也是高达四成,要到长安周围的山里面做生意,损耗更是高达八成以上,甚至九成。”
  “这么做生意,怎么会方便呢?”
  “不如这样,你我做一个协定。”
  “本王用放在鲁国的一千万大钱,换你放在长安的一千万大钱,我直接用换来的钱在长安做生意,你直接用换的钱在鲁国做生意,岂不美哉?!”
  霍海一听,倒吸凉气。
  本来以为鲁王刘光找自己是什么小生意,没想到是这么天大的生意!
  这可是钱庄的活儿!或者说是银行的活儿!
  这个刘光脑子的确灵光,比平皋侯刘光超出百倍不止。
  居然能让他想出这主意来。
  而且,他自己跑来长安,肯定是一两个月前就想好了,当时他才得知长安经济开始大发展,他马上就看到了全新的商业模式,这说明这个刘光是天生有商业头脑有金融头脑啊。
  的确,这个时代运输钱粮,非常的昂贵。
  在北宋时期,因为运送钱很不方便,北宋成都府的人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但是在如今,运送钱不只是不方便,而且还消耗巨大!
  原因有三个,第一是现在的钱含金量没有北宋的高,第二是运送钱币的运输条件包括车船路都没有北宋好,第三是过路收税的问题,导致不只是运输不方便,而是运输要消耗极大。
  所以,此时的长安,比北宋的成都更需要‘交子’的存在。
  而交子是一种互相协定。
  鲁王刘光想到的就是和霍海协定。
  无他,霍海钱多,他想要换多少,霍海都能换的出来。
  齐鲁那边能做的生意可太多了,只要有钱利润就很大。
  如果霍海运输一千万大钱过去,只能到账五百万,做的生意规模就要减半。
  但是如果答应鲁王刘光,那就是全额到账。
  鲁王刘光笃定,霍海一定会同意,他现在直接等着钱马上就可以在长安城做生意了。
  他自己也研究了几门生意,到长安就打听了,还没人做,或者没人做成规模,只要开始搞,马上就能赚钱,利润很大。
  所以他有十足的把握。
  但这个事儿,霍海还真不好直接答应他。
  这种协定,听起来很好,实际上缺陷巨大。
  说句不好听的,万一霍海这边把钱兑给刘光,转天刘光死了怎么办?
  如果这一套推行,总是会遇到这种情况的。
  如果要办这个事儿,还不如直接开银行呢。
  而在开银行之前,有更好的办法。
  霍海:“不如这样,我借你一千万大钱,你借我一千万大钱,你拿我写的欠条去我府上抬钱,而我去鲁国收钱。”
  鲁王刘光抬头,愕然:“这!”
  鲁王不是不敢这么做,而是他意识到,霍海压根就不是第一次听互相换钱这个主意,他甚至都已经想到更好的办法了!
  那既然如此,怎么没听说有人做这个生意啊?
  难不成,这里面还有我没想清楚的门道?
  鲁王刘光思索了起来,不过嘴上已经答应了:“好,马上就写,我等着钱下锅呢。”
  霍海:“你可想好了,你本来可以独霸鲁国的煤矿生意,而我拿到钱,马上就在鲁国干煤矿生意了,甚至陛下占股会非常大。”
  封国最重要的就是封闭。
  如果刘彻的手探进去过多,封国就名存实亡了。
  刘光:“把鲁国转换成在长安的财产,是赚的。”
  刘光很聪明,一眼就看到了未来,推恩令之下,封国必然越分越小,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如直接把封国变成钱。
  因为,土地不能生出土地,土地只有那么多。
  但钱能生钱。
  与其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以后分掉土地。
  不如给嫡子家中产业,给剩下几个儿子钱。
  他们要是那么喜欢种地,自己去买地好了。
  霍海看了一眼刘光,又高看了刘光一眼。
  说实话,土地是超级生产资料,在资本横行的时候,土地这种资本,就是最顶级的优质资本。
  刘光这么聪明,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那他竟然愿意做这种利益交换,说明他有自知之明,知道鲁国的土地他的后代守不住,他自己都守不住。
  绝大部分人会被眼前利益蒙蔽,根本看不到危机的靠近,坐在金山上等死。
  而有勇气把金山放弃了去寻找生路的,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霍海:“既然这样那明天你可以去我府上,我给你拿借条。”
  鲁王刘光疑惑:“就不能今天?”
  霍海:“我的借条太多,手写哪儿写得完,我直接印。”
  实际上,霍海早就做好了准备要印刷钱币的油墨了。
  准确的说,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八十年前的汉初,油墨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
  和西方人一开始用的水性墨水不同,汉初一开始就把水墨油墨一起发明了出来。
  这松油墨和印刷油墨没多大区别,当然了,说的是功能性。
  如果说的是价格,那松油墨太贵了。
  而前段时间,唐四儿他们在提炼焦油时,意外提取了纯度不高的焦油,其中轻质焦油中,有一部分就是有杂质的树脂。
  这东西,有毒。
  但是,如果是用来做成油墨印钱,那就没问题了。
  之所以不用这种墨来印刷书籍,那是怕以后有人用书本包吃的。
  但肯定没人会用钱包吃的。
  因为调配特殊比例油墨来制造不同的油墨效果这种活儿,就算把办法告诉别人,别人也没原材料,更不可能配出来,所以霍海早就有了印刷钱币的基础了。
  之所以还没发布,是因为还用不上。
  现在鲁王刘光来开这个头了,那就正好用上了。
  这借条可不只是鲁王刘光一家用。
  马上,同关煤矿就开始全面发行霍氏欠条了。
  因为几万工人,发了钱之后,要带回家用或者带到长安用,其实很不方便。
  虽然他们力气大,但腰上缠着钱,能方便得了吗?
  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狂野消费。
  因为带不了太多钱。
  可如果在长安给他们发工资,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怎么确定谁领工资了?
  这里面可以操作的漏洞太多了,不现实。
  而霍氏欠条就是解决方案。
  在同关发欠条,发完到长安领钱。
  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煤矿,建材厂下的水泥厂砖厂,瓷器厂,还有整个新城工人们之间,全都要这么干了。
  而且,蹭着发钱,马上要开始推广阿拉伯数字了。
  其实这一套本来是要七月份之后才开始做的,因为七月份之后开始收获,到时候就可以制作绵纸来制造真正的纸币了。
  但是霍海想了一下,现在冬天取暖的御寒材料尚且不够用,用做纸还太早了。
  本来这个时代也没人能模仿自己的油墨,犯不着用绵纸。
  等过几年发行改版时,也不迟。
  至于银行的其他功能,还要延后。
  ……
  一群公卿王侯参观完样板房之后,意犹未尽。
  里面很多小巧思,直接就能解决很多人的痛点。
  这一个点两个点,看多了之后,就变成全面的好印象了。
  很多人都觉得,新式豪宅,吊打自己现在的府邸了。
  自己那府邸怎么辣么差劲?
  越想越觉得自己住的不行。
  功成名就赚了钱,就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这话都不需要霍海去说。
  别人中山王鲁王都买了,其他在长安不买新房子的宗室是怎么回事?是太穷吗?
  哪个开国侯之后现在要是买不起房子,人家不得怀疑你家道中落?
  更严重的是,你家连新房子都买不起,你资金流是不是有问题啊?如果你资金流有问题的话,我和你做生意得小心啊,万一把我自己搭进去了呢?
  很多冲动派马上就想要下定,但霍海不接。
  “明天开始,我会让或是商行的总经理商富在这里等着大家来,研究院也会有专门的人在这儿帮你们按需求设计,现场画图纸确定方案,光给钱有什么用,重要的是服务,是高端定制!”
  高端定制?确定方案?现场画图?听起来就有点高档上档次。
  “好好好,我明天就来。”
  本来明天很多人是要当值的,但是,他们毕竟是给刘彻送钱,刘彻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队伍继续往北走,还是有很多人讨论着买房的问题。
  那冲动党已经要掏钱了,那些等等党,有的还要等等看,有的为了面子上挂得住,也放话要订一套。
  一路走过来,霍海都听着背后的人说话,每一次有人大声:“我决定了,订一套!”
  霍海笑容就更甚一分。
  嘴角都裂到耳朵根了。
  一直到听到大河涛涛的声音,讨论才停下。
  虽然已经知道渭河北移了,但亲眼看到新渭河,还是让人震惊的。
  霍海看到新渭河,终于舒服了,这是后世渭河该在的位置。
  而此时,桥梁稳稳地横亘在渭河之上。
  上面很多人在通行。
  百官也发现了这一点。
  监造的人惊呼:“这居然是一条跨河的桥!”
  “这可是渭河啊!”
  监造的人大部分是官方匠人,属于官吏,等于后世工部,但又不完全等于,他们主要还是实事儿干得多,主要负责宫殿修建城市规划武器铠甲辎重制作等等。
  修桥铺路对他们来说是业内的事儿。
  但就算是他们,也没想过长达一百多米的大桥!
  准确的说是两座大桥。
  一座宽二十多米,是水泥结构的。
  另外一座宽十米以上,看得见是石拱桥结构的,但桥面也用了水泥。
  百官也是争先恐后看热闹。
  此时不只是百官,长安城里很多人都已经从驰道跟过来要看热闹了。
  天堑变通途,这可是古今未有之盛事!
  虽然天堑以前不在这儿……
  其他人都上了桥面去感受,而监造的人,跑到旁边去观察桥下的结构。
  十座高出水面很多的人工小岛间距一样,横在河上。
  小岛上起的桥墩,撑起了上面的桥梁。
  这桥洞很大,目前最大的航船,也最多只有这桥墩下五分之一的高度。
  很明显以后运河上也是这种桥,只是运河比较窄,用不着这么多桥墩,只需要两边有桥墩就行了。
  “提前修好桥墩,等着通水么?”
  有人马上就想到了:“那本来就通水的河流怎么办?”
  旁边的人:“研究院的人早就在研究了,你与其自己想,不如去问问?”
  监造的人这才意识到,研究院那边的技术,早就把监造打的找不着北了,自己如果不去研究院学习,搞不好以后要被淘汰掉。
  现在到处工程那么多,以后研究院很多人出来都有大工程经验,自己虽然是官员却没有这种经验,要是陛下选人办大事儿,会选谁?
  自己最大的修桥经验就是在沣河上游修过一座十米木桥,怎么和别人比?上了桥,很多人放下心来。
  在桥上踩着的感觉,和踩在地面没有任何区别。
  甚至因为是混凝土桥面,所以桥面比驰道地面给人的感觉还更扎实。
  没有任何的震动,也感受不到水流。
  这就叫稳如泰山?
  渭河的水似乎一点也不影响这座桥梁的稳定性。
  那这桥的载重远不止如此啊?!
  虽然此时,除了桥中心的四米是御道,没人去之外,剩下的十六米分两边,一边八米,那人和车可是络绎不绝。
  其实一开始,霍海也想过跟刘彻申请取消御道。
  但后面想了一下,不行。
  之所以御道特权,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性,避免有人冲撞御驾。
  这道路中间留四米不能用,权当是隔离带了。
  唯一的问题是,双方人不能互相跨越。
  但是以前,河北面的驰道,中间就是可以跨越的,只是平民不允许随便跨。
  现在在桥上等狭窄路段还是保持御道,在宽阔的地方可以跨越就完事儿了。
  至于后面横向道路,到时候就要安排红绿灯体系了。
  到时候皇帝的特权就从御道不允许跨越,变成了皇帝出行,全程绿灯,车队护送了。
  霍海记得看电视剧时看过,抗战时期上海滩就有红绿灯,只不过是手工控制的。
  目前还没电,用升旗的方式控制也没问题。
  每个大路口需要人管辖是一定的。
  群臣参观时,刘彻站在桥上,看向渭河,霍海跟着在旁边。
  虽然那天已经提前来检视过了,刘彻看到真正的渭河汹涌而来,还是觉得厉害:“一切都如同预计的一样啊!”
  霍海:“陛下,不是每次计划都能完美实行,但是这一次成了,算咱们运气好。”
  刘彻:“是你预备方案多,如果这一条不通,二号河道自然会通。”
  “对了,二号河道你准备怎么办?填起来?”
  目前二号河道是比现在的新河道要窄很多浅很多的谷沟。
  霍海:“这个可有大用处,现在可以先种植绿树绿草朵,把城市两边隔开。”
  “以后臣准备把新城的地下水全部通到二号河道,然后预埋大地下管道,或者修建成地下水道,让污水从里面穿过。”
  这样一来,可以把污水直接在下游排放出去。
  避免上游人口太多,导致这一段河流细菌超标污染超标。
  还有就是,这个地方暂时不填平,是预留一条通道,未来修横向的铁路!
  铁路总有一天会来的,到时候第一条肯定是同关南下长安的。
  而横着的就很难搞了。
  如果到时候房子修满了,横向的哪儿来的空间?
  所以要修,就要提前规划好。
  至于现在。
  “至于二号河道上面,可以先修一条横向的路,来分担滨河的道路东西向,以及新城南北向的交通压力。”
  刘彻:“你看着办吧,我怎么感觉这些家伙买了房之后,新城的大部分建设费用都齐了?等后面的都是赚头?”
  霍海:“嘘~”
  这投资四十亿有多赚,霍海都不敢直接说出来。
  刘彻也明白了,自己接下来可以大肆取用人力物力了,只是要掏钱。
  这钱从国库拿出来后,在房子开售后,又会回到国库。
  钱这么走一遭,这人力物力就是这次房产大开发中自己能收获的巨大利润。
  这一波积蓄的人力,可以得到一个新长安,自己还可以修建很多宫殿很多享乐设施。
  至于物力,储存下来能把匈奴打趴下,能让整个北国来年没有地方遭灾。
  随便从国库提取点,都能赈灾。
  关键是,这种享乐的建设,还不会被群臣反对。
  一来群臣自己也在搞新式房子住,皇帝就不能搞了?
  二来刘彻赚这么多钱,用修建大型建筑的方式把钱发出去,那是天大的好事儿啊,越搞,民间有钱的人越多,民间有钱的人越多,生意越好做。
  谁去反对?
  只是,这利润大到了刘彻都觉得害怕。
  刘彻思索了一下:“让研究院想办法,在通水的河道上也能架桥。”
  “朕要把长安八水上,全通上桥!”
  三辅之地还有附近来长安的民众来的还是太慢了,被水挡住路了。
  修路搭桥!
  刘彻知道自己再怎么修宫殿都不完这么多钱,只能想更多办法钱。
  而修路搭桥,可以再度促进内循环!
  霍海:“陛下,这算是朝廷项目吗?”
  刘彻思索了一下:“也行,就不用你去说了,朕让李蔡去宣旨。”
  算作朝廷项目,到时候才好嘉奖科学院出力的人,特别是庄熊罴。
  庄熊罴刚刚调上来没多久,任务一个接一个,不给升官肯定是不行的。
  算作朝廷任务,下达官文,事后才好算账啊。
  ……
  苏武进入长安后,乘车来到了驰道。
  驰道上的车夫人流量更多了!
  这些店铺越开越大。
  从驰道往里走到了长安大道,路上的人明显比以前更多了,这么宽阔的道路,居然有点小堵车。
  苏武忍不住感叹:“看来闲下来的人还是多了,没有那么多活儿了。”
  “想想也对,霍公子不可能一直搞那么多高薪水的岗位。”
  车夫疑惑:“苏大人哪儿的话,怎么会说闲下来的人变多了,没那么多高薪水的岗位了呢?”
  苏武:“这还不简单,街上的行人比以前多了,那不是说明牧场、纸厂、瓷器厂还有同关煤矿那边的人又回到长安了嘛。”
  “如果他们一直在上工,街上怎么会有这么多人?”
  车夫:“可是……建材厂,瓷器厂,纸厂,都进行了招募,工人比以前多了一倍不止。”
  “牧场那边住着的匈奴老幼虽然很多都到长安城工作了,但实际上牧场本部的工人数量更多了。”
  苏武不可置信:“嗯?”
  车夫:“不只是这样,现在霍大人在北面修建新城,苏大人您知道有多少工人吗?”
  苏武:“修新城?多少人?”
  车夫:“六万工人,几乎长安城的男丁,只要你愿意出力气,就能在工地上找到三千大钱月薪的活儿,这可是大好事,就算去其他地方上工,薪水都也提高到两千五以上了。”
  如果钱太少了,人家就直接去工地干活了。
  钱稍微少一点,活儿轻一点,离家近一点,别人还能接受。
  苏武瞪大了眼睛。
  现在街上的人,比几个月前自己离开的时候多多了!
  新城还有六万工人!
  还有那些厂,工人都翻倍了。
  那岂不是等于说长安城多出来几十万人?
  长安城现在到底有多少人?
  车夫:“苏大人,您不是要去见陛下吗,咱们来这儿干嘛?”
  苏武:“陛下整天没事儿干,就在未央宫建章宫等我这种小人物去觐见啊?我已经通知人去相府禀报了。”
  “我要去一趟茶楼。”
  “这可是重要的活儿。”
  现在蜀地炒茶已经出成品了,虽然第一批春茶运过来这边的人还不懂怎么喝茶,但是一定要尽快推广开。
  苏武在回来时和张骞仔细的聊过了,知道这件事情马虎不得。
  到了新茶楼的地址,苏武就看到门口已经有人在试着品茶了。
  因为现在的茶产量极低,所以价格极高,门店位置可谓是优中选优,装潢也是很高级的。
  敢来这儿品茶的人,都是长安城的达官贵人。
  苏武下车后,让车夫去一旁停车。
  走路过来,就听见几个人正在讨论。
  有人手中拿着一张小纸片:“看到了吧,这就是一百贯的霍海借条。”
  “啊?我还以为百贯的借条会比较大呢,没想到也就这么大?”
  百贯借条?那就是十万钱,苏武捏着下巴:霍公子这么有钱,居然要打借条?
  有人拿出一叠一样的卡片:“也就是说,我这种十贯的借条十张就能换一张这个?”
  “对啊,百贯借条现在也开通了,可以随便兑用了。”
  苏武忍不住上前拱手:“几位。”
  几个人回礼:“你好。”
  苏武:“在下几个月前离开了长安,刚刚回来,我看到你们拿了很多霍公子写的借条?霍公子怎么欠这么多钱,到处欠钱?说的是霍海霍公子吗?霍公子难道没钱了,家里家业出问题了?”
  这可是很重要的,如果霍海这儿出问题,那他支持的青藏高原计划,还有南下天竺的计划,可就都破产了。
  自己这几个月忙上忙下忙的跟狗一样,可就白瞎了!
  听了苏武的话,几个人都笑出了声。
  “噗呲!你要不要听听你在说什么?霍公子没钱了?”
  “兄弟,有人算过了,陶朱公巅峰时期的财产,不足现在霍公子的百分之一,霍公子破产,你怎么想出来的?”
  “哈哈哈!”
  苏武更疑惑了:“既然霍公子家业没问题,他干嘛要借你们的钱?”
  几个人对视,才知道苏武误会了:“你搞错了,霍公子的欠条不是写的,是印刷的,也不是借了我们的钱才给我们的,这借条,是我了面值一样的钱,去兑换来的。”
  苏武更懵逼了。
  啊?什么跟什么?
  另外一人:“我跟你说吧,从上个月开始,同关煤矿,霍氏建材厂,纸厂,商行,瓷器厂,还有新城工地,包括八水桥梁工地,长安城内部这么多道路工地,将近十五万工人,所有人发薪水,都用霍氏借条来发了。”
  “为的是方便他们携带,他们发钱后,轻松就能把这个小卡片带到长安,随时可以用这个卡片去兑换钱。”
  “我就跟你这么说吧,长安城里面的西市,整个都被霍公子买下来了,以前的西市现在什么都没有,只干一件事情,放钱,里面堆满了霍氏的钱。”
  苏武瞪大了眼睛:“什么地方?多少?”
  西市,堆满了钱?
  这是认真的吗?
  这人笑着:“当然是真的,谁都可以看的到,不止霍氏的钱摆在那儿,陛下的钱也在那儿。”
  “前几天陛下下令要在绕长安的八水之上,修建三十座桥梁用来给百姓通行,那天相府去取钱的车队从西市列队,一直在城里排到了相府门口。”
  “就这,西市堆积的钱,根本没变少。”
  “当然,主要是因为修桥给被工人发薪水也要用欠条,所以取得钱取得不多。”
  还不多?
  另外一个人:“说白了,这霍氏欠条,就是一个取钱的凭证,而不是霍公子欠你钱,多大的脸啊霍公子欠你钱?”
  “你去西市瞅一瞅,那儿新钱入库,现场制作欠条。”
  “进去多少钱,打多少钱的欠条,然后欠条才能流入市场。”
  “也就是说,只要市场上有的欠条,就算全部一起去西市兑钱,也是能兑换的出来的。”
  “虽然隔得远点不能靠近看,但是一切都是可以看着的。我跟你说,长安城有好事儿的,一群人在那儿看了整整几天几夜,一次作假都没有,现在那儿都有一群人围观呢。”
  “当然了,他们不是为了监督欠条印刷,而是为了去看金山,来了长安,不去西市看金山,就白来了。”
  苏武算是长见识了。
  本来还以为霍海资金流出问题了。
  没想到是钱多的放不下了。
  另外一个人补充:“你没说清楚,现在是,只要能拿着卡,到处都能兑换钱,用不着运输,做生意或者买东西都更方便。”
  “听说霍大人和卫长公主鲁王中山王平阳侯平皋侯等好多公侯换钱,用他在长安的钱,换他们封地的钱,要用那些钱,在各地也开设兑换钱的霍氏银行。”
  苏武震惊。
  如果成都也有,那成都人岂不是带着借条直接就能到长安来做生意?
  那样的话,成都那边恐怕很多人都会忍不住搏一搏做大生意,然后搬长安。
  而小地方的人也会想尽办法赚钱然后搬到成都。
  以前赚了钱根本带不走,现在可以到处走了,谁不想往上爬?
  更关键的是:“兄弟,这不应该叫钱行吗?为什么叫银行?”
  那人笑着:“你不知道了吧,陛下亲自入股银行,因为铜钱难搬运,陛下搬了六百万两银子到西市!”
  “六百万两银子,按照以前的市价,那是百亿大钱!”
  六百万两银子,市价上一两银子一般能兑换至少一贯大钱也就是一千大钱,多的时候能兑换三千大钱!
  六百万这个数量大,会压缩兑换比例,但至少都是千万贯,百亿大钱!
  “陛下和霍大人说,这笔钱是保证金,保证银行永不破产,这笔钱往这儿一放啊!”他扬了扬手中十贯的借条:“这种小钱你还怕兑换不到?”
  是的,刘彻真的怕麻烦,直接运送了银子,而不是国库中的铜钱给霍海。
  要知道历史上自从武帝之后,一直到大航海时代之前,再也没有人能集中这么多银子了。
  这给霍海都看傻了!
  霍海都没想到能有这么多银子。
  所以干脆就把钱庄取名叫银行了。
  其实这些银子本来是刘彻要拿来发行白银币,用来搜刮百姓的。
  现在刘彻知道经济学理论后想法变了。
  刘彻要用这一批钱去提升百姓对大汉朝廷财力的信心,从而刺激商业。
  因为一开始刘彻送了一笔钱到西市金库,结果市场信心暴涨,同关煤矿的股价蹭蹭涨!
  什么成本都没投入,同关股价上涨的部分都快接近拿出来的货币总数了。
  于是刘彻直接动用了家底,把自己的白银还有用不上的黄金,全部搞到了西市。
  所以从那天开始,存钱的地方叫金库,这个机构往外兑钱时叫银行。
  银子、金子往西市金库运送的那天,全长安的人都疯了!
  就连鲁王刘光都咂舌。
  以前以为自己富得流油。
  现在一看,自己的财富太水了,全是水,哪有油!
  鲁王刘光眼泪都流光了:我还他妈太菜,得多练多学,在他面前,我只是个新兵蛋子。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