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穿越重生>覆秦> 第485章 :秦之所亡

第485章 :秦之所亡

  秦、楚皆以十月为岁首。
  每到十月初冬,便是崭新的一年。
  但大唐皇帝觉得这样的历法不太方便计算,在唐二年初的时候,就下令修改历法,将唐国过年的时间调整到了每年的一月份。
  随着十二月转眼而过,时间很快就来到了第二年的一月份。
  唐四年,新年伊始。
  唐皇吴广在未央宫召开了一场极为重要的大朝会。
  未央宫主殿经过大量的玉石、鎏金装饰后,显得颇为华丽,终于能匹配上天子的尊贵。
  而与前两个月朝臣入殿后相互喧闹议论的场面相比。
  今日的大朝会,群臣到来后没有马上进入殿中,而是先在外面的平台等候着。
  殿内一角,有数十名身穿黑红深衣的乐人各就各位。
  等到时间差不多了。
  乐官一声令下。
  琴瑟鼓钟等乐器便叮叮当当的敲了起来,合奏出专门的《唐颂》之乐。
  在这庄严宏大的乐声中。
  担任谒者的文秀扯着嗓子叫了一声:“入殿!”
  听到这声喊,吕青、舒欣两位丞相带头走向主殿,群臣诸将忙跟在后面。
  他们在殿门外脱下鞋履,只着足袜,依次而入。
  “嗯,幸好来时专门洗过,没啥味道。”
  葛婴抽了抽鼻子,露出放心之色。
  他脱鞋前还有些担忧,怕自己的脚味太重会丢个大脸,现在见大家都面色如常,这才放下心来,大步走了进去。
  这时谒者又道:“趋!”
  群臣立刻踩着小碎步一路小跑,从两侧鱼贯而入。
  到了殿中,也无人喧哗,众人按照爵位和官职的高低依次排列。
  文官丞相以下站在东边,面朝西方。
  列侯诸位将军站在西边,面朝东方。
  叔孙通立在殿门处,看着这肃穆的一幕,高兴的摸着胡须。
  “这才对嘛,堂堂上邦大国,朝见天子就该有这样礼仪。之前乱糟糟的样子成何体统,毫无国家威严,就和草莽野人一样。”
  眼前的一幕就是叔孙通的杰作。
  通过他的“调教”,现在的唐国群臣终于将之前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张嘴就大声嚷嚷的状态改了,呈现出了真正的朝堂模样。
  不过同秦始皇时朝堂的压抑相比,现在的大唐朝堂还是要轻松一些的。
  毕竟秦国以法为制,有专门的御史在殿中眯着眼睛盯人。
  哪个大臣要是做出讲话、摸头、抠屁股之类的无礼举动,那就得狠狠的在木牍上记录一笔。
  而唐皇宽仁,没有派御史来搞监督,殿中气氛还算不错。
  很快。
  殿外传来呼声。
  “皇帝驾到!”
  九名礼官自外走来,依次接力高呼,此即所谓“设九宾,胪传”。
  紧接着,皇帝坐在华丽的步辇上,由力士抬入殿中。
  吴广穿着一身黑红帝袍,下撵后大步走上帝榻,端坐着看向群臣。
  “臣等拜见陛下!”
  “陛下万年,大唐万年!”
  群臣山呼高喊。
  接下来又有礼者引导百官,按照官位高低,依次上前敬酒朝贺。
  待到一切礼毕。
  吴广看着下面整齐站位的场景,点了点头。
  比之前乱糟糟的场面好多了。
  刚开国那会儿,他不太注重礼节,群臣呼时有先有后,站位也不太整齐。
  吴广没怎么放在心上,哪知后来又出现了几次群臣大声喧哗,甚至争吵时直接把他这个皇帝晾到一边的场面。
  更过分的是有一次他开酒宴,陈泽和张黡两人喝酒喝着喝着就吵了起来,差点就动手打上了。
  那场景与其说是大唐帝国,不如说是一群豪杰聚义的山寨。
  这让吴广很恼怒。
  哪怕是两千年后,领导开会设宴,下面的人也不会这般无礼。
  文官都还好些,那些骄兵悍将一旦上头,很容易不把他放在眼中。
  所以面对叔孙通“礼仪培训”的建议,吴广欣然接受,这才有了今日新年朝会上肃穆威严的场面。
  “对嘛,这才有了当皇帝的感觉。”
  吴广暗道一声。
  果然有些事情不能将就,你越表现的随和不讲礼仪,有些人就会越发蹬鼻子上脸,还是得有些约束才是。
  礼仪过后,吴广与众卿说了些正旦安好之类的客套话,转而就进入这一次的朝会正题。
  “朕今日能称尊于此,得四海而治之,乃是应天命而顺人心,同时也是因秦之暴虐而失天下。”
  “今朕欲以秦为鉴,诸卿可试为朕言秦之所失。”
  吴广淡淡开口。
  今日一问,就是直接让群臣分析秦国为何会亡。
  右丞相吕青出言道:“秦国之亡,乃是以其乱政而疲天下之民。秦始皇时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使天下男子转输于道,奋战于前,又大征赋税,使得财匮力尽,民不聊生。其后二世又续修驰道、帝陵,大发徭役征民数十万,让人闻秦而色变,故天下之人皆怨秦矣!”
  吴广听得点头。
  吕青看得还是很准的,秦国之亡,很大的原因就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两代君主太能折腾了。
  秦政太过疲民。
  自统一后的十余年间,这两个皇帝就没有给百姓任何休息的时间,彻彻底底的将万民当做牛马驱使,而且还是不休息的那种,鞭打驱策,任意指使,这换谁也扛不住啊。
  故而当吕青趁机劝吴广要减轻徭、戍之役,不要学秦始皇父子搞大工程的时候,吴广欣然而接纳。
  他赞同吕青的说法,同时吴广也确实没有搞大工程的必要。
  长城,秦始皇已经给他修好了。
  驰道,秦始皇也给他修好了。
  宫殿,关中更是有一大片,堪称世间绝景。
  秦始皇父子把该修的东西全弄好了,还为此担负了所有的骂名。
  吴广什么都不用做,他只需坐享其成就够了。
  从这角度来看,秦始皇父子对吴广来说,真的是好人啊。
  秦亡的原因,秦之暴政占了主要,但还有其他的因素。
  在吕青之后,早得授意的廷尉陈馀便站了出来。
  “秦以酷法残虐天下,轻罪重刑,如弃灰于道者便处以大刑。常断人之足,黥人之面,斩人之趾,劓人之鼻,殊为可怖。致使赭衣遮于道,满目皆无鼻黥面之辈。故天下万民所苦秦,实为苦秦法久矣。故陛下振臂而起,则四海响应之!此多为秦法之残酷也!”
  作为主管法律的廷尉,陈馀直接当朝抨击秦法之严酷。
  这让殿中那些不知缘由的臣子很是惊愕。
  虽然唐皇宽仁,废弃和更改了许多秦法里重罚的小罪,但大体上唐律还是从秦法删改继承的,一些核心内容并未改变。
  现在太过抨击秦法,其实对唐律的施行也不太有利,这也是之前吕青只着重说秦政的缘由。
  廷尉现在当朝抨击秦法,这是要做什么?
  很快群臣便知道了。
  因为皇帝发出了一声叹息。
  “断人之足,黥人之面,劓人之鼻……如此种种,确实太过残酷啊。灵寿亭侯。”
  “臣在。”
  毋死往前踏出一步,大声响应。
  吴广道:“给诸卿看看你的脸。”
  “唯。”
  毋死转身,看着群臣。
  粗犷的面容上是一条条黑褐色的纹路,再配上那双冷漠的眼睛,看上去如同野兽,让群臣皆默默心悸。
  “汝面何黥?”
  “人辱吾母,故殴之,被秦吏判决黥为城旦。”
  毋死冷冷开口,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位皇帝护卫脸上黥面的来历。
  吴广叹道:“灵寿亭侯乃朕之故友,殊为忠勇孝顺,昔时有人辱其母,故出手护母,并未将人殴杀,但依旧被黥为城旦。一日黥面,则终生有之。”
  “且黥面之外,今天下尚有斩左右趾、劓鼻等肉刑,断人肢体,刻人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楚而无仁德也。且人受刑后欲改过自新,却无所适从,余生受人鄙夷,此断人向善之道,非利天下也。”
  “故朕欲废除肉刑,改以他罚,使天下之民皆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以此不与暴秦相同,诸卿以为如何?”
  吴广说完,平静的看着群臣。
  肉刑。
  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一个不太容易接受的地方。
  这年头一旦犯罪,动辄就是砍脚、挖膝盖骨、割鼻子、黥面,不仅残忍暴力,而且一旦受刑就是终生残疾。
  就算刑满释放,身上的伤疤落在别人眼中也是受过刑罚的象征。正常人知道这人是犯罪分子,都会选择远离,这对囚犯改过自新很不利,许多人甚至会因此自暴自弃,彻底沦入犯罪的深渊,颇不人道。
  而且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吴广觉得肉刑太浪费了。
  大部分受刑人其实都是男子,而且以青壮年男子居多。
  本来这就是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这些人可都是个顶个的劳动力。一旦犯罪,你直接就把人脚砍了,膝盖骨挖了,鼻子给割了,这多浪费啊。
  比如一人犯罪,你就砍了他的左脚,听上去是很有威慑力,但实际上不仅会让社会少了一个壮劳力,还多了一个浪费粮食的残废。
  与其如此,那还不如让该受肉刑的罪犯多几年劳动改造,不管是砍树修路,还是挖矿种田,哪样不比砍人脚好啊。
  肉刑。
  不人道,为天下万民所畏惧和憎恶。
  同时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也无多大利处。
  吴广今日就是要废了这东西。
  而群臣见到皇帝让毋死出来站台,并公开表达自己对肉刑的厌恶,甚至还提到在此事上要和暴秦表现的不一样,他们心头早已明白风向。
  肉刑的残酷,本来就不太遭人待见,群臣诸将也没什么好感。
  蒯彻马上扬声道:“陛下圣德,废肉刑而利天下万民,此真乃仁善之君也!”
  陈平立刻跟进:“陛下宽仁,万民闻之必定欣喜,视陛下为圣主也!”
  “陛下圣明!”
  群臣接连表态。
  无人反对,甚至都给了吴广甚为崇高的评价。
  吴广顺势让群臣商议废除肉刑后的替代之刑,安排相对应的惩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