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0章 时代需要缔造者
第2860章 时代需要缔造者
巴图开著车在雪地里跑了一圈,回来时红著眼圈:“这车比我儿子还贴心!刚才雪太厚,它自己就减速了,还提醒我前面有冰坑。”
年底的总结会上,李林东报出了一组数据:
“今年燃油车业务营收增长15%,但利润占比降到了30%。
氢燃料车营收增长300%,利润占比升到60%,而且带动了光伏制氢、维修服务等周边產业,加起来比卖车还赚。”
叶雨泽看著报表,忽然想起伊万在黑板上画的那张图。原来所谓的转型,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每一种能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既有光伏板的蓝,也有田的白,更有草木的绿,交织在一起,才是最动人的顏色。
散会后,伊万拿著一份新的研发计划找到他:“我想试试把氢燃料电池用到农机上。拖拉机、播种机都能用,排放的水刚好浇地,完美闭环。”
叶雨泽接过计划,上面的字跡密密麻麻,却透著一股执拗的认真。
他想起这几年伊万熬白的头髮,想起那些在沙漠里测试的日日夜夜,忽然觉得,所谓的成功,不过是一群人把一件事琢磨透了,干到底了。
窗外,军垦城的雪又下了起来。路灯下,几个牧民正围著“双能车”装草料。
车身上的积雪被他们呵出的热气融化,顺著银灰色的车身往下流,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映著漫天飞舞的雪,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叶雨泽知道,这场关於燃油车转型的探索,还远远没到终点。
但只要看著这些车在这片土地上跑下去,看著治沙人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他就觉得,不管未来有多少挑战,这条路,走对了。而那些流淌在车辙里的汗水与智慧,终將和沙漠里的绿意一起,生长出更长远的春天。
开春的军垦城还带著沙砾的凉意,光伏產业园的中控室却暖得像揣了个火炉。
李林东刚掛了沙特阿美集团的越洋电话,转脸就看见办公室门口站著两个穿白袍的男人——
为首的是卡达能源部顾问阿勒萨尼,身后跟著的翻译正举著平板,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阿拉伯语订单。
“叶先生说过,『双能车』能在沙漠里跑十年。”
阿勒萨尼摘下墨镜,指节叩著展示柜里的储氢罐模型:
“我们需要三百辆改装版,加装沙尘暴过滤系统,还要能直接牵引石油钻井设备。价格不是问题,但必须三个月內交货。”
话音未落,走廊里传来皮鞋碾过地砖的清脆声响。
德国博世集团的亚太区总裁施耐德带著工程师团队闯了进来,手里攥著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检测报告:
“伊万先生的氢燃料阀精度已经做到0.05毫米了?我们愿意溢价30%买断这项技术,或者——”
他话锋一转,指著窗外正在吊装的光伏板:
“共建中欧氢能研发中心,博世出专利,你们出应用场景。”
最让李林东心惊的是第三天来的客人。一辆掛著黑底白字外交牌照的轿车直接开进產业园,下来的是蒙古国副总理巴特包勒德。
他没去看生產线,反而拉著叶茂往治沙点走,车轮碾过草方格时,他忽然指著远处的羊群说:
“我们的牧民转场要穿越戈壁,零下四十度启动的『双能车』,能不能改成可移动的羊毛分拣站?”
这些身份显赫的客户像候鸟一样涌来。
挪威渔业联盟要能在峡湾冰面上作业的加氢船。
巴西热带雨林基金会需要带生物降解装置的巡逻车。
甚至连梵蒂冈的代表都来了,想订两辆加装太阳能充电板的氢燃料车,用於教廷园的维护。
“最离谱的是这个。”
李林东把一份烫金请柬拍在叶雨泽面前。
“杜拜世博会组委会说,要把『双能三號』放进未来馆,和月球车模型並排展出。”
叶雨泽摩挲著请柬上的鎏金图案,忽然听见窗外传来一阵喧譁。
跑到观景台一看,只见一辆黑色轿车旁,王丽娜正扶著腰站著——
这位战士电动汽车的掌舵人,肚子已经明显隆起,却穿著高跟鞋,正盯著一辆正在加氢的“双能车”,脸色像早春的冻土一样紧绷。
王丽娜的办公室在上海陆家嘴的玻璃幕墙里,此刻却被密密麻麻的图表占满了。
墙上贴著“双能车”的全球订单分布图,红色图钉在中东、北欧、南美扎成了片。
桌上摊著伊万团队最新的专利清单,“-40c冷启动技术”“储氢罐抗衝击係数”这些字眼被她用红笔划得触目惊心。
“王总,胎儿心率有点快,医生建议您臥床休息。”
秘书捧著孕检报告进来,却被她挥手挡开。
“把电池研发组的人叫来。”
王丽娜按下內线电话,声音带著金属般的冷硬。
“我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闪电七號』的低温续航必须突破600公里,充电速度要比现在快一倍。
伊万能在火焰山晒罐体,我们马上能去根河的冰窖里测电池。”
深夜的研发中心灯火通明。工程师们围著零下30c的模擬舱爭论不休。
王丽娜忽然推门进来,手里拎著一兜热包子。
“別盯著氢燃料的优势钻牛角尖。”她咬了口包子,指腹敲著屏幕上的对比数据。
“他们加氢快,但我们充电网点多,他们排放水,我们就能回收电池余热供暖。”
“下周去漠河,把电池包埋在雪地里冻72小时,我要看到真实的衰减数据。”
王楠楠小声说:“王总,您这身体……”
“我身体好得很。”
王丽娜瞪了他一眼,却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
“当年我怀老大的时候,在车间盯了三个月生產线。新能源这行,慢一步就是死路。”
这话传到伊万耳朵里时,他正在给“双能四號”的氢燃料电池做压力测试。
蒙古族工程师阿古拉举著手机笑:
“王总说要在漠河冻电池呢,咱们要不要去凑个热闹?”
伊万把压力表拧到20兆帕,头也不抬地说:
“告诉她,储氢罐在-50c的密封性能数据我们有,免费送。”
他顿了顿,忽然咧嘴一笑,“顺便问问,她的电动车能拉著蒙古包转场吗?能给田脱壳吗?新能源不是比参数,是比谁更懂土地。”
这话像根刺扎在王丽娜心上。她连夜让人改装了五辆“闪电七號”,加了可拆卸的播种机——
这是她从叶茂的田订单里学来的。
测试那天,她挺著肚子站在河北的麦田里,看著电动车拖著播种机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宴会厅里,叶风刚结束一场关於“光伏制氢+氢能运输”的演讲。
台下坐著的沃尔沃集团董事长递来一张名片:
“我们的卡车想试试你们的储氢技术,从哥德堡到奥斯陆,能不能让加氢时间比加油还快?”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叶雨泽的视频电话。
屏幕里,父亲正蹲在西瓜地埂上,身后的光伏板反射著碎金似的光:
“丽娜的电动车在河北种麦子了,你那边怎么样?”
“挪威的水电集团愿意合作建加氢站。”
叶风望著窗外飘雪的峡湾,“他们的水电站发的绿电,制氢成本比西北还低。还有芬兰的林业公司,想把伐木机改成氢燃料的,说排放的水能直接浇树苗。”
他顿了顿,语气亮起来,“爸,我想在全球搞『能源互补网』——城市里用电动车,充电方便;偏远地区用氢能车,加氢灵活。”
“比如非洲的矿区,光伏板白天制氢,晚上给电动车充电,刚好互补。”
叶雨泽的声音带著笑意:“你爷爷当年在沙漠里种树,说过『沙棘抗风,红柳耐旱,各有各的活法』。能源不也一样?”
掛了电话,叶风立刻让助手订了去冰岛的机票。
那里的地热资源丰富,最適合建氢能示范站。
在雷克雅未克的地热电站,他看著蒸汽轮机排出的热水被导入电解槽,气泡滋滋往上冒——那是纯度99.99%的氢气。
电站负责人拍著他的肩膀说:“你们的『双能车』要是能在冰川上跑,我们就订一百辆,用来运输科考设备。”
消息传回军垦城,王丽娜正在產房里阵痛。
护士递来手机,屏幕上是叶风发来的冰岛加氢站照片。
她忍著痛笑了笑,给研发部发了条信息:“把『闪电七號』的电池模块改成可拆卸的,和『双能车』的储氢罐通用。既然是战友,就得能搭把手。”
军垦城的秋天来得猝不及防,一场早霜打黄了田。
叶茂站在地头,看著阿不都驾驶的“双能车”正用脱壳机处理新收的籽,车尾部排出的水汽在阳光下凝成小彩虹,刚好落在旁边的冬小麦苗上。
“王总派来的工程师就在那边。”
叶茂指著不远处的帐篷,“他们在给电动车装光伏充电板,说要试试在沙漠里能不能自给自足。”
帐篷里,王丽娜的团队正和伊万的工程师爭论不休。
战士电动车的副总王楠楠拿著检测仪说:
“你们的氢燃料电池启动快,但在城市里还是我们的快充更方便。”
伊万的徒弟小王立刻反驳:“可在没有电网的牧区,我们加氢三分钟就能跑一天!”
叶雨泽走进来时,正看见两个年轻人蹲在地上画图纸——
左边是城市交通网,密密麻麻的充电桩像星星。
右边是戈壁分布图,加氢站沿著公路连成线。
“这才是正经事。”
他笑著递过去两瓶矿泉水,“电动车在城里跑,氢能车在城外转,就像光伏板和草方格,少了谁都治不了沙。”
这时,杨革勇从非洲打来了视频电话。镜头里,一群黑皮肤的工人正在安装“双能车”的光伏制氢设备,远处的油田抽油机正缓缓转动。
“我们把减持油田的钱投在了这里。”
杨革勇的声音带著风沙的粗糙,“白天用光伏制氢开车,晚上用油田的余热给电动车充电。叶风说得对,一环扣一环,最后都落到农民的钱袋子里。”
掛了电话,王丽娜的视频也打了进来。
她抱著刚满月的儿子,背景是战士集团的新生產线。
“『闪电七號』和『双能四號』的通用模块搞定了。”
她晃了晃手里的图纸,“下批出口欧洲的车,一半装电池,一半装储氢罐,让客户自己选。”
“对了,伊万那个蒙古包支架的专利,我们想用在电动车上,给牧民拉太阳能板。”
伊万在旁边听见了,立刻嚷嚷:“专利费免了!但你们的电池低温技术得共享,我们的车要去北极圈!”
夕阳西下时,所有人都站到了观景台上。
远处的光伏產业园像一片蓝色的海洋,近处的田泛著白浪。
“双能车”和电动车在田埂上並排行驶,扬起的尘土里混著青草的气息。
叶雨泽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第一次在戈壁上种下梭梭苗,那时谁也想不到,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会开出这样绚烂的共生之。
夜色渐浓,军垦城的路灯亮了起来。
叶茂的儿子骑著儿童车,追在一辆加氢的“双能车”后面跑,车尾部排出的水在地上积成小水洼,映著漫天星光,像撒了一地的希望。
叶雨泽知道,这场关於能源的探索永远没有终点,但只要车轮还在转动,只要绿意还在生长,这条路就永远值得走下去。
不过他不畏惧面对任何挑战和压力,如今,两个儿子也都成长起来了,都各自独当一面,他这个老人家也可以退休了。
说实话,他的战士集团虽然创造了很多奇蹟,但总得来说,只是在技术方面的突破。
而如今的战士集团,在新能源方面却创造了很多的第一。不谦虚的说,等新能源真正开展起来,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时代!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於,创造这个时代的是华夏人,是华夏的企业。
虽然如今的老总是米国籍,但那又怎样?只不过是因为发展的需要
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