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国军垦> 第2801章 另闢蹊径

第2801章 另闢蹊径

  第2801章 另闢蹊径
  叶茂是个衝劲很强的人,做事儿不喜欢拖泥带水,这些年他无论做什么都是如此。
  不然凭他一面上学一面还能做出那么多事儿,怎么可能?那可是全凭著把时间挤出来。
  可是真正的参加工作后,这一切就由不得他了。
  冗杂繁琐的人际关係就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真正的工作,却根本急不起来。
  因为一切都要按部就班,最起码想做一件事儿,一个个圈画下来,他的心劲儿都快耗没了。
  大领导欣赏他没错儿,但是这种单位可不是一言堂,一级一级都有自己的想法,討论,研究,加上刻意刁难。叶茂总觉得自己举步维艰。
  以前以为,让自己乾净一些,他不缺钱,所以体制內人容易犯的错,他肯定不会犯。
  最多私生活方面乾净起来,別人也就找不到他什么缺点了。
  结果事情却是他想简单了,最大的难题却是工作,不是干不好,而是没事儿做。
  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太压抑了。好歹他还在读研,每周有两天可以去华清放鬆一下。
  相对而言,欧阳雪的工作却比他忙碌一些,因为外事部门,很多事都是对接,所以欧阳雪经常不在家。
  叶茂站在华清大学的图书馆前,暮色將玻璃幕墙染成琥珀色。风掠过银杏树梢,带起几片早黄的叶子,落在他熨烫平整的西装肩头。
  这是他工作后第一年的深秋,每周二和周四下午,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座校园里,像块海绵般贪婪汲取著与体制內截然不同的气息。
  推开图书馆旋转门的瞬间,咖啡香与油墨味扑面而来。
  他熟练地穿过借阅区,走上三楼特藏部。这里收藏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珍贵文献,也是他硕士论文的灵感源泉。
  刚在老位置坐下,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科室新来的实习生小林发来的消息:
  “叶处,张主任让我问您,明天的匯报材料需不需要补充去年的数据?”
  叶茂盯著屏幕冷笑,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
  “告诉他,按模板格式来,別节外生枝。”
  发完消息,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上周那份匯报材料,明明是按领导要求整理的,却在会议上被王副主任批得一文不值,说数据维度不够全面。
  可所谓的“全面”,不过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官场游戏。
  “又在和工作较劲?”
  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叶茂回头,看见导师陈教授抱著一摞书站在过道里。
  陈教授五十出头,总穿著洗得发白的藏青衬衫,领口別著枚校徽形状的铜质胸针,这让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抽屉里的老物件。
  “陈老师,您怎么来了?”叶茂连忙起身帮忙接书。
  “找几本八十年代乡镇企业改制的资料。”
  陈教授把书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叶茂摊开的论文提纲。
  “《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研究》,选题不错,但要注意史料的交叉印证。对了,上次让你整理的苏南模式案例,进度如何?”
  叶茂正要回答,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司长:
  “小叶,明早八点临时开会,记得把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带上。”
  他握著手机的手微微发紧,明明三天前才交过同样內容的材料。
  陈教授注意到他的神色,递来一杯温水:
  “工作和学业要平衡,別把自己逼太紧。”
  老人的目光里带著洞悉一切的温和,“你论文里提到的『体制內试错空间』,现实往往比理论更复杂。”
  深夜的办公室,叶茂第三次修改那份匯报材料。落地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像一片永不熄灭的银河。
  他想起陈教授白天说的话,打开电脑里尘封的文件夹,里面存著工作以来整理的各类案例。
  某项目因层层审批错过最佳投资期,某次调研沦为领导作秀的过场……
  这些素材本可以成为论文的绝佳论据,却像被锁进保险柜的珠宝,只能在深夜独自观赏。
  凌晨两点,材料终於定稿。
  叶茂靠在椅背上,望著天板上晃动的吊灯。手机突然亮起,是同在体制內工作的大学同学老周发来的消息:
  “兄弟,我辞职了。在窗口单位干了五年,连份像样的工作总结都写不出来,净整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条消息像根刺扎进心里。叶茂想起入职那天,自己穿著崭新的西装站在单位大楼前,阳光照在他光洁的脸上上,折射出细碎的光。
  那时他以为,只要保持衝劲,总能在规则里找到突破的缝隙。可现实却像团迷雾,越往前走,越看不清方向。
  周末,叶茂跟隨陈教授带队的调研小组去了城郊的开发区。
  那里正在建设智能產业园,工地上塔吊林立,挖掘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负责项目的李总四十岁出头,西装袖口沾著水泥灰,说起规划时眼里闪著光:
  “我们和高校合作研发的新材料,预计明年投產,能把能耗降低30%。”
  叶茂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忽然听到陈教授问:
  “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落实得如何?”
  李总笑容凝固了一瞬:“手续办得太慢,审批流程卡了三个月,错过春季开工黄金期。不过好在市里新来的分管领导重视,亲自督办才解决。”
  回程的大巴车上,叶茂望著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
  陈教授递来一张泛黄的剪报,1984年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报导。
  “当年改革也是摸著石头过河,”老人指著报纸上斑驳的字跡,“但只要有敢破敢立的人,死水也能泛起涟漪。”
  这句话在叶茂心里掀起波澜。他想起科室里那些永远在流转的文件,想起会议室里无休无止的討论,想起老周离职时的决绝。
  或许正如陈教授所说,真正的改变不是打破规则,而是在规则中寻找撬动巨石的支点。
  回到单位的周一,叶茂主动找到司长。
  “王主任之前提到的行业分析,我想做个数位化模型,既能动態展示数据,又能模擬政策调整后的效果。”
  他把连夜製作的简易方案放在桌上,“这是华清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开源平台,操作不难,我可以带小林一起学。”
  司长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方案上停留许久:
  “年轻人想法不错,但別太冒进。先写个可行性报告,按程序走。”
  叶茂点点头,走出办公室时却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他知道,这份报告或许会经歷重重审批,但只要能种下一颗种子,就有破土而出的可能。
  深秋的雨来得猝不及防。叶茂撑著伞走在下班路上,积水倒映著街边的霓虹。
  手机震动,陈教授发来消息:“看到你提交的学术会议申请了,关於基层治理创新的案例分析很有现实意义。保持这种敏锐,记住,学术研究与体制实践从来不是平行线。”
  雨滴敲打伞面的声音突然变得清脆,叶茂望著远处正在建设的智能產业园,塔吊的轮廓在雨幕中若隱若现。
  他想起李总袖口的水泥灰,想起老周最后那条消息,想起自己初入职场时的热血。
  或许改变就像这秋雨,看似绵密轻柔,却能在时光里浸润出一片新的天地。
  深夜的书房,叶茂打开电脑,在论文结语里敲下最后一行字:
  “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敢於尝试的个体都是墨色水面的涟漪,或许微小,却终將匯聚成推动时代的浪潮。”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云层洒在键盘上,照亮了屏幕上跳动的光標,像永不熄灭的希望。
  叶茂的数位化模型方案在大会议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投影幕布上,动態数据隨著假设条件的改变不断刷新,王副主任推了推金丝眼镜,目光首次聚焦在这个总爱“多管閒事“的年轻人身上:
  “这个.可视化呈现確实直观,不过数据来源的权威性.“
  “所有数据都经过统计局官网核验,“
  叶茂快速调出后台界面,“而且模型预留了三个数据源接口,方便后续更新。“
  会议室里响起零星的议论声,他瞥见司长悄悄竖起大拇指。这是他入职以来,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感受到被认可的暖意。
  然而好景不长,三天后,方案被退回的意见摆在了他桌上。
  “需经信息中心技术审核““增加专家论证环节““补充五年歷史数据对比“,红笔批註密密麻麻铺满三页纸。
  叶茂攥著文件站在走廊,听见隔壁办公室传来张主任的声音:“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这种创新项目风险多大.“
  深夜的办公室只剩他的办公室亮著灯。
  叶茂盯著电脑屏幕上停滯的项目进度条,突然想起读研时陈教授教过的系统论。
  任何改革都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扰动。他翻开工作日誌,在“阻力分析“一栏写下长长的清单:
  部门权责交叉、技术壁垒、风险规避惯性.
  转机出现在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分管副部长亲自督办的招商引资项目急需行业趋势分析,传统的纸质报告根本无法满足动態展示需求。
  当信息中心主任支支吾吾表示短时间无法完成时,司长突然开口:“小叶之前做过类似模型,也许能应急。“
  叶茂抱著笔记本电脑衝进会议室时,手心全是汗。
  大屏幕亮起的瞬间,他听见副部长低声询问:“这是你们自己做的?“
  隨著数据模型流畅运行,会议室里的气氛明显鬆弛下来。会后,副部长拍著他的肩膀:
  “小同志不错,把这个模型完善一下,做成全部通用模板。“
  这个意外的肯定像投入深潭的巨石。叶茂带著小林成立了临时技术小组,白天应付日常工作,深夜泡在机房优化程序。
  陈教授介绍的计算机系研究生也加入进来,团队在体制与学术的夹缝中摸索前行。
  三个月后,全局首个智能决策分析系统试运行,叶茂在启动仪式上看见王副主任悄悄拍照发朋友圈。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系统试运行期间,某科室上报的数据出现偏差,导致预测结果严重失真。
  问责会议上,有人暗示是技术团队的程序漏洞。
  叶茂攥著连夜核查的原始数据衝进会议室。
  “问题出在数据录入环节,我建议建立双人覆核机制。“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迴响,惊起窗外几只麻雀。
  散会后,司长塞给他一杯浓茶:“你小子太冲了,得罪人都不知道。“
  叶茂望著杯中沉浮的茶叶,突然想起陈教授常说的“改革需要韧性“。
  他开始主动参加各科室的例会,帮老同事解决电脑小故障,甚至跟著財务科学习数据填报规范。
  慢慢地,原本牴触的同事开始主动分享工作痛点。
  次年春天,系统升级版本正式上线,新增的协同办公模块获得省级创新奖。
  颁奖仪式上,叶茂站在聚光灯下,突然发现台下坐著特意赶来的陈教授。
  老人笑著举起手机,屏幕上是叶茂最新的论文摘要:《科层制中的技术赋能:数位化转型的实践突围》。
  领奖归来的路上,叶茂收到老周的消息。曾经的同窗如今在创业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发来的定位显示他正在智能產业园考察:
  “兄弟,当年你说的'体制內也能创新',我现在信了!“
  暮色中,叶茂望向远处的產业园,那里的智能工厂已经投產,闪烁的指示灯如同繁星。
  他打开手机备忘录,写下新的研究方向:基层创新者的生存图谱。
  夜风掠过他的衬衫领口,带著春天特有的湿润气息,仿佛预示著更多可能正在破土生长。
  手机简讯声响起,原来是欧阳雪回来了,信息显示:
  “今天记得回家,我给你做一顿好的吃。”
  叶茂嘴角露出一抹弧度,喃喃自语:
  “好吃的吗?我就没觉得有啥比你更好吃?”
  欧阳雪哭笑不得的把叶茂推到一边。
  “拉条子还没拉完,你就干这个,呸,色鬼!”
  来了,票票咋没动静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