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大国军垦> 第2798章 农场里的年轻人

第2798章 农场里的年轻人

  第2798章 农场里的年轻人
  如今军垦城的年轻人可不是叶雨泽他们那一代人了,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甚至军垦技校出来的学生,都是那些外地大学没办法比的。
  因为他们所学都是对口的专业知识,毕业从事的就是这个行业,这个本来也跟学歷无关,等於就是各个企业,给自己培训出来的人才。
  他们不但在学校时候就有著大量的实践课程,临毕业的那个学期,更是要去实习各个岗位。
  这么说吧,他们实习的地方不仅是军垦城,还要轮岗世界各地,有分公司的地方。
  这样的学生出来,哪个企业会不喜欢?很多外地的大公司,不但去军垦大学挖人,也去军垦技校挖人。
  只不过这个人是真不好挖,你即便许以高薪,但凭你的公司能够跟军垦城比吗?
  人家就是想来你这里捞一波快钱,也得考虑耽误的时间,同学们在军垦城那边发展成什么样了?
  军垦城的年轻人还有一个必须技能,那就是对英语的熟练掌握。
  这跟崇洋媚外没有关係,主要是这种语言应用太广泛了。包括大量的资料和文献都是英语。
  一个工科生,如果连外文资料都看不懂,你还咋工作?
  农场里面的工人,也对这帮年轻人非常欢迎,因为他们太勤快了,来了之后看见什么活都干,弄得他们都不知道干什么了?
  叶雨泽跟杨革勇给这个农场起的名字就叫军垦农场,当初註册的时候,还出了点麻烦,乾脆就叫加州农场。
  毕竟这个名字地域性强,叫起来也大气,还有啊,容易被那些官方人士接受,多有民族感?
  两年的时间,这里的农作物和畜牧產量,就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除了在米国本土打开了市场,还大量出口。
  清晨五点半,加州农场的三號宿舍楼下,金属工具箱碰撞声惊醒了晨雾。
  华夏女孩周念安踮著脚將无人机零件箱塞进皮卡后斗,却发现同样早起的米国同事杰克正叼著三明治冲她挑眉:
  “annie,今天要去东边麦田测土壤湿度?算我一个!“
  这对搭档是农场里有名的“跨文化组合“。
  周念安毕业於军垦技校无人机专业,从小在华夏农村长大的她,对土地有著天然的亲切感。
  而杰克是加州本地青年,高中毕业后来农场工作,总爱把“酷毙了“掛在嘴边。
  此刻两人挤在顛簸的皮卡上,周念安默默调整著gps定位,杰克则跟著车载电台哼唱乡村民谣,方向盘上的金属骷髏掛饰隨著节奏摇晃。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二十架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组成矩阵。
  周念安用英语快速下达指令:“开启多光谱扫描,重点標记氮含量异常区域。
  “杰克吹了声口哨:“华夏製造的设备果然厉害!要是我爸看到这阵仗,肯定会说这比他当年开拖拉机帅多了。“
  说话间,他已经熟练地架起可携式气象站,將实时数据同步到农场中央控制系统。
  与此同时,在农场科研楼的无菌实验室里,华夏留学生林深正戴著护目镜观察转基因玉米幼苗。
  作为军垦大学培养的博士生,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总揣著两个记事本——英文本记录学术数据,中文本则密密麻麻写著实验感悟。
  “林,你看这个基因片段的表达曲线!“
  金髮碧眼的米国学姐艾米丽突然凑过来,蓝色瞳孔里闪烁著兴奋的光芒。
  “我们或许找到了提高抗旱性的新突破口!“
  这对跨国科研搭档的相处模式堪称奇妙。
  林深习惯將实验步骤按华夏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思维分类,而艾米丽更擅长用跳跃性的美式思维提出假设。
  此刻两人的草稿纸上,中文的“阴阳平衡“与英文的“breakthrough“(突破)交相辉映,窗外的向日葵在晨光中轻轻摇曳。
  午休时分,农场食堂变成了文化交融的舞台。
  华夏员工们围坐在一起吃著自带的便当,梅菜扣肉的香气混著汉语交谈声。
  不远处,米国同事们则大快朵颐地吃著汉堡,时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周念安正教杰克用筷子夹毛豆,却见杰克突然用蹩脚的中文说:
  “安,我想学包饺子!听说这是你们过年最重要的食物?“
  暮色降临时,农场的星空观测点亮起了灯光。
  林深和艾米丽带著望远镜前来调试设备,他们负责监测夜间昆虫迁徙对农作物的影响。“
  你知道吗?“艾米丽指著银河,“在我们印第安传说里,每颗星星都住著一位勇士的灵魂。“
  林深將镜头对准猎户座星云:“在华夏,这叫参宿,古人用它来確定农时,《诗经》里写'绸繆束薪,三星在天'“
  两人的对话渐渐从学术探討变成了文化分享,直到北斗七星爬上中天。
  而在农场维修车间,华夏机械师沈星河正和米国技工大卫为一台收割机的故障爭论不休。
  沈星河习惯用系统思维排查问题,从电路到液压系统逐一分析。
  大卫则信奉“直接上手“,拿著扳手就开始拆解零件。
  “大卫,这样盲目拆卸会损坏精密部件!“
  沈星河用英语喊道。“放鬆点,老沈!“
  大卫笑著抹了把脸上的机油,“有时候解决问题就像弹吉他,需要点即兴发挥!“
  最终,两人结合中西方维修理念,成功让“罢工“的收割机重新轰鸣起来。
  周末的农场俱乐部,一场別开生面的派对正在举行。
  周念安和杰克合作表演无人机灯光秀,上百架无人机在夜空中拼出华夏龙图腾与米国星条旗。
  林深和艾米丽共同演奏古箏与小提琴,《春江月夜》与《卡农》的旋律奇妙融合。
  沈星河和大卫则组队参加机械组装比赛,他们一边用中英双语互相调侃,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拖拉机引擎的拆装。
  派对尾声,杰克突然牵起周念安的手,在眾人的欢呼声中用中文说:
  “安,你愿意教我写毛笔字吗?就写'喜欢你'三个字。“
  而林深与艾米丽站在月光下,望著彼此眼中倒映的星河,轻轻触碰的指尖仿佛跨越了太平洋的距离。
  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年轻人,在加州农场这片土地上,用智慧与热情谱写著属於他们的青春乐章,也见证著两种文化最动人的交融。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农场的实验田里已响起此起彼伏的机械声。
  沈星河戴著印有“军垦重工“字样的红色安全帽,正带著徒弟们调试新型智能播种机。
  “注意看这个扭矩传感器,”
  他用英语讲解著,手中的雷射笔在全息投影上划出数据流。
  “华夏研发的自適应系统能根据土壤鬆紧度自动调整播种深度。“
  人群里,金髮的米国学徒汤姆突然举手:
  “沈,这种精密设备在雨季不会短路吗?“
  沈星河笑了笑,掀开防护罩露出防水涂层:“我们用的是纳米级防水材料,比你们衝浪板的密封性还好。“
  与此同时,在农场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艾米丽正对著显微镜皱起眉头。
  培养皿里的转基因出现了异常病变,她下意识用中文喊:
  “林深,快来看这个!“
  话音未落,林深已抱著一摞文献冲了进来,白大褂口袋里的华夏罗盘护身符隨著动作轻轻晃动。
  “试试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分析。“
  林深將文献摊开,中英文批註密密麻麻。
  “或许可以通过调节不同基因表达的'寒热'属性.“
  两人激烈討论间,窗外的加州阳光正透过百叶窗,在实验台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
  午休时间,农场食堂成了文化碰撞的奇妙场域。
  周念安和杰克坐在长桌旁,面前摆著两盘饺子和墨西哥卷饼。
  “这次我包的是牛肉洋葱馅。“
  周念安手把手教杰克捏褶子,“就像折玫瑰那样。“
  杰克学得认真,却在收口时把饺子捏成了奇怪的形状:“
  这明明像我们西部牛仔的马鞍!“
  两人笑作一团,引得邻桌的华夏员工和米国同事纷纷侧目。
  夕阳西下时,农场的文化交流中心热闹非凡。
  艾米丽正在教华夏员工跳踢踏舞,皮靴敲击木地板的节奏明快有力。
  而林深则带著米国朋友练习太极拳,云手、揽雀尾的招式在暮色中舒展如诗。
  沈星河摆弄著他新改装的太阳能音响,將华夏民乐和乡村音乐混编成独特的旋律。
  忽然,杰克开著改装过的电动拖拉机衝进广场,车头绑著的华夏红灯笼和米国星条旗迎风招展,惹得眾人捧腹大笑。
  深夜的维修车间依然亮著灯,沈星河和大卫正在攻克联合收割机的智能升级难题。
  大卫往嘴里塞了块巧克力:“老沈,按照你们华夏的哲学,这机器现在是不是'上火'了?“
  沈星河被逗乐,指著电路板说:
  “確实,散热系统就像人体的汗腺,我们得给它'降降火'。“
  两人一边斗嘴,一边將华夏的微控技术与米国的机械美学完美结合。
  窗外,银河横跨天际,仿佛为这场跨越国界的合作披上了璀璨的幕布。
  在农场的星空观测站,林深和艾米丽的科研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发现,夜间昆虫的迁徙轨跡与华夏古代星象图存在惊人的对应关係。
  “这简直是宇宙写给人类的密码!“
  艾米丽兴奋地拥抱林深,金髮扫过他胸前的玉佩。
  林深红著脸翻开《甘石星经》,轻声说:“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仰望同一片星空。“
  隨著项目的推进,农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引来很多同行来参观考察,其中就有一些官方代表团。
  他们都被这里中西合璧的创新模式震撼。
  米国农业部官员参观后,盛讚这是“现代农业的未来样板“。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申请加入农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面孔匯聚在这片田野上,共同谱写著文明交融的壮丽篇章。
  在丰收节庆典上,周念安和杰克驾驶著装饰一新的无人机方阵,在空中拼出“美美与共“的中英文字样。
  林深和艾米丽的科研成果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封面。
  沈星河和大卫合作研发的新型农机获得了专利认证。
  当篝火燃起,华夏的舞龙队与米国的牛仔舞交相辉映,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手拉著手,在加州农场的土地上,跳起了属於这个时代的青春之舞。
  他们用智慧与热爱证明,文明的差异不是隔阂,而是灵感的源泉。合作的力量,足以让希望的种子在任何土壤中生根发芽。
  叶雨泽和杨革勇欣喜而又惶惑的看著这一切,同样是种地,父辈和他们,他们和年轻人,差距是如此的巨大。
  而隨著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默守陈规的人,註定会被这个世界所淘汰。
  而如今,他们却被这样的年轻人当做偶像,自己都觉得惭愧。
  这些年轻人哪一个拿出来,都要比他们优秀,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支持他们所做的一切罢了。
  对这几对异国恋的小情侣,叶雨泽希望他们把人都拐回军垦城去,至於为啥?懂得都懂。
  杨革勇的儿子已经满地乱跑了,不过每次一出门就是一群猫狗陪著,打狼一样。
  而小女儿则喜欢安静的坐在屋檐下,不知道在想什么?按说这个年龄,是没有什么完整的思维的!
  只不过不知道她是不是过早的感知了自己身世的不幸,一岁出头的年龄,就不爱笑。
  偶尔被逗得急了,就象徵性的咧咧嘴,敷衍的不能再敷衍了。
  本来这孩子已经有了名字,不过郑倩却坚持喊她小,也许是因为她那白白胖胖的脸蛋吧。
  於是,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杨,这孩子看起来不算漂亮,却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若惊若痴,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
  说起来郑倩比疼自己的女儿还要疼这个孩子,可能是她的境遇让这个善良的女人同情了吧。
  叶雨泽终於对郑楠楠屈服了,不再採取措施,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天意,郑楠楠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反应。
  来了亲们,请上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