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200.第200章 奈老何

200.第200章 奈老何

  第200章 奈老何
  河东郡。
  从河套平原一路南来的黄河流淌至此地,迎来了她的第二大支流,唤作:汾河。
  在汾河与黄河交汇的东岸,有一座县城,唤作:汾阴县。
  秋高气爽之际。
  县城左近,河面楼船林立,正中最高大的一艘上,皇帝看着手里的奏报,作态随意悠闲,“朕这次让太子监国,为了以防万一,特地将御史大夫留下,现在看来,倒是朕多虑了。”
  立在身侧的宦者令弯着腰,谄笑道:“太子得陛下亲传,治国之术高妙,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哼。”
  皇帝将奏报丢给老太监,嗤笑一声,“太子的手段还谈不上高明巧妙,也就马马虎虎,有点样子。”
  民间百姓教子,向来是打压式教育,皇家同样如此,玉不琢、不成器嘛。
  能从皇帝嘴里听到一句‘有点样子’,已经是很了不得的赞许了,宦者令清楚陛下这会儿心里是高兴的,所以尽挑些好听的话讲。
  船舷旁。
  老太监躬身笑道:“奴婢愚钝,瞧奏报上讲,太子没有亲自求一句情,就保下了义纵,处理方式也顾忌了陛下威仪,这还不叫高妙?”
  望着浪起伏的河面,刘彻负手而立,“匠气太重,痕迹太多,也就能入你这阉人的眼。”
  “那是自然,奴婢哪能跟陛下比。”
  “哼哼。”
  皇帝笑了一声,不再多言。
  老太监猜的没错,嘴上骂的欢,刘彻心里对太子的手段挺满意,毕竟这是少年第一次监国。
  阉人的话也确实说到了点子上,太子既顾忌到了皇帝威仪,也没有亲自下场。
  这两点很重要!
  太子当年为了救张汤、为了劝庄青翟,东奔西走,把皇帝的谋划搅得一塌糊涂。
  那时。
  刘彻曾经很不满,他并非不满太子的插手,而是不满对方手段的莽撞、幼稚!
  从长安传来的奏报看,现如今好了许多,义纵当然要救,但不能过线,该有的惩处必须有。
  因为他违逆诏令!
  二来,即便救,也不可亲自下场,跟臣子面红耳赤的争论、讨价还价,次数一多,只会损害君王的威严,贻害无穷。
  ‘周仲居,赵禹,李广利……’
  皇帝背负在后的手指轻轻摩挲,目光远眺,心里则盘算开。
  朝会时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说了什么话,史官都会一五一十记下,然后送到皇帝手上。
  只看了一遍。
  皇帝就把太子使了什么手段猜个八九不离十,太常周仲居好色,东方朔又是太子的人,太常为何话风突转也就不言自明了。
  而少府赵禹……
  ‘行事酷烈,偏偏学了周亚夫一副倨傲的性子,哼,太子以恩情挟制他,倒是精妙。’
  ‘剩下一个被敲打的李广利?’
  想到这儿。
  皇帝微眯双眼,脸上笑意又显,眸子里却全是冷漠。
  因为李夫人的缘故,李家看似跟太子宫无冤无仇,实则最难处理,拉拢不了,分化不了,索性直接敲打,太子的应对之策没错。
  同时。
  李广利的表现也没有让皇帝失望……
  从卖了陈阿娇上位那次起,皇帝就知道,李广利是个有野心的人。
  ‘有野心好!’
  ‘朕留你在长安,乃至当初提拔你,就是要给太子树立一个野心勃勃、阴狠强大的敌人。’
  有敌人,才会谨慎、小心,有敌人,才会时刻迫使自己前进,而不是懈怠放纵、肆无忌惮……
  想到这里,皇帝沉声道:“朕记得藩属国派遣使臣来,上供了一些珠宝玉器?”
  宦者令闻言,恭声道:“回陛下,确有几件稀世奇珍,您是要……”
  “挑几件,给猗兰殿送去。”“那椒房殿?”
  皇帝斜了一眼宦者令,老太监立马懂了,“奴婢多嘴,这就去办。”
  楼船徐徐靠到岸边,河东郡太守、郡丞、都尉等一众高官早已等候多时。
  “拜见陛下。”
  禁军护卫一字排开,旌旗飘扬,河岸边,官吏纷纷躬身下拜,皇帝却不客气,一甩衣袖:
  “朕一路上走走停停,到了汾阴又泛舟游玩多日,就是在给你们时间擦屁股。”
  “机会给了,到时查出问题,别说朕不留情面,晚间再来汇报政务,现在都散了。”
  “喏。”
  候在四周的郡吏们擦了擦额头冷汗,应了一声,躬身告退,留下的河东郡太守小心翼翼道:
  “陛下,收到诏令后,臣立即召集工匠,后土祠已修建完毕。”
  “行,你也退下吧。”
  “是。”
  这时,其他楼船上的大臣相继下来,皇帝看向自己立的吉祥物……对方没领会什么意思。
  刘彻只好挑明了说:“丞相,朕一会儿要入住的行宫,你是不是得提前去看看?”
  “额……”
  赵周愣了愣,赶忙道:“是是,臣这就去!”
  看着对方远去的背影,皇帝嘴唇动了动,终究是没说什么,转头看向大将军卫青。
  “禀陛下,召集关东各郡兵卒的军令已经下发,按照脚程计算,能在东巡队伍之前抵达。”
  “好。”
  皇帝这才满意,带着群臣前行之余,又扫向另一位,公孙贺随即拱手道:“臣在出京前派出加急文书,北方附属匈奴和乌桓,已经派了使者来。”
  “南方滇国、夜郎国、东越国路途较远,部分使臣仍在路上,半月之内必到。”
  “子叔办事稳妥。”皇帝再次颔首。
  公孙贺,字子叔。
  自打皇帝登基以来,三公九卿走马灯似的换,唯独这位潜邸旧臣,皇帝登基时,他高升太仆,几十年后,公孙贺仍然是太仆。
  这份‘稳’,属实不易。
  此时,公孙贺迟疑片刻,斟酌道:“陛下,南越国国主称病,并未回复国书。”
  一听这话。
  皇帝突然驻足,凝神看了公孙贺半晌,忽然冷笑一声,又重新迈步:“呵!”
  天子出巡,既是震慑国内,也是震慑国外,让南越国派使者来朝拜,竟然不来?
  这个大汉藩属国,大汉曾经出兵相助过的藩属国,翅膀属实有点硬了。
  对此,皇帝大踏步迈入车舆时,留下一句:“消息送去长安!”
  “喏。”
  车驾缓缓启程,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城池进发,任谁都看得出来,皇帝现在没功夫理藩属国的那些狗屁倒灶事儿。
  此时此刻,皇帝一心扑在东巡上。
  元鼎二年,八月末。
  长安君臣终于来到了这个‘鼎’的出处,在公孙卿挖出宝鼎的地方,皇帝下令,修建后土祠。
  并亲祀后土。
  是日,皇帝于此地留下一首《秋风辞》,诗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