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153.第153章 哦,博望的侯,我亲爱的朋友

153.第153章 哦,博望的侯,我亲爱的朋友

  第153章 哦,博望的侯,我亲爱的朋友
  西域,疏勒国。
  此国往北接乌孙,往东北接姑墨、龟兹,往东南接莎车、于阗,往西接大宛、大月氏。
  位于西域三十六国南北的连接处,又是东西交通要道的必经之地,疏勒国凭借地理位置,稳居西域大国行列。
  “中郎将!”
  疏勒国专门为外国使臣准备的馆舍内,有译者快速穿过中庭,将一张纸条交给张骞。
  “留在龟兹国的眼线来信,匈奴人正抽调驻守在各国的兵力,往北边集结!”
  张骞一边听,一边展开线报,等他看完上面的内容,馆舍内其他大汉使团成员闻声,已经陆续赶了过来。
  “家主?”
  堂邑父按住刀柄,在旁疑道,周围一众护卫、译者,此刻脸上也都带着三分疑惑、七分警惕。
  自打大汉使团进入西域地界后,四处流窜的沙匪不算什么,西域诸国的敌意不算什么,唯独担心匈奴人!
  他们一路走来,被匈奴人截杀的经历屡见不鲜。
  若非西域政权复杂,有左右腾挪的余地,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恐怕早已落得个与第一次相同的结局……
  当下。
  听闻匈奴人兵马调动,其他人紧张,张骞同样紧张,好在看完线报后,他紧绷的脸色舒缓下来。
  “匈奴人集结后,一直向北,并没有西来的迹象。”
  呼!
  话音落下,周围人暗松一口气。
  没了生死攸关的压迫力,张骞将纸条递给旁边之人传看,他本人则皱起眉头,思索道:
  “月前曾听疏勒王说过,匈奴新任大单于和右贤王起了矛盾,难道兵马调动与此有关?”
  这时。
  堂邑父看完了线报,拱手道:“家主,要不要去查一查?”
  “……查!”张骞沉吟片刻,朝堂邑父正色道:“立刻去查,尽量搞清楚匈奴人的意图。”
  “喏!”
  堂邑父应声即走,庭外围聚的一众护卫也各领任务,迅速四散而开,看着他们离开的身影,张骞神情严峻。
  始终愁眉不展。
  他此次再使西域,陛下交代了两个任务,其一,是拉拢与匈奴人有仇怨的乌孙人,劝其东归故地。
  然而,失败了。
  很不凑巧,大汉使臣抵达乌孙时,乌孙人发生了内乱,此时节他们不会、也不能做出重大决意。
  无法,这个任务只能作罢。
  而第二个任务却执行的不错——游说西域各国,反叛匈奴。
  直接大张旗鼓的反叛,西域地界上的大大小小王国还不敢,但明面不敢,暗地里阳奉阴违却可以有。
  张骞一行人西来,一路上频频化险为夷便是明证,此刻能在这匈奴人控制薄弱的疏勒国驻留,也是相同原因。
  不仅如此。
  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也就是元狩五年,大汉与匈奴在漠北爆发大战。
  右贤王出于保存实力的原因,不愿出兵,只派遣了一个右大将前往单于庭应付,结果被伊稚斜严厉训斥了一通。
  事后。
  右贤王有想过改变主意,从侧面出兵,袭击汉朝的酒泉、武威两郡,没曾想,西域地界有汉人使臣煽动叛乱。
  他顺势以平稳西域诸国为由,拖延了出兵时间。
  结果一拖……
  就拖出来个伊稚斜中箭身死,二王争锋!
  张骞身处异域,得知的情报不多,只知晓草原上出了乱子,其中一个自立的大单于来了西域,意图拉拢右部。
  谈判中不知发生了何事,大单于与右贤王起了矛盾。
  再之后。
  张骞就收到了从龟兹传来的线报……
  探查的速度很快,或者说,有关匈奴人动向的消息,传播的很快——
  匈奴人走了!
  除过焉耆、车迟几个大国,其余驻扎在各地的匈奴右部兵力,全部向北集结,往漠北而去。
  随着兵力调动一并传来的,还有匈奴句黎湖单于诛杀前右贤王的消息。
  据闻。
  是在车师后国国都爆发了一场厮杀,句黎湖单于应邀前去王宫赴宴,趁其不备,带兵杀入王宫!
  前右贤王,也是句黎湖的叔叔,被他当场枭首!
  那一夜。
  前右贤王阏氏、六个儿子,包括车师后国国王、王后在内,无一幸免,国都内的杀戮、惨叫持续了一整夜。待天明后。
  句黎湖扶持了一个傀儡重新坐上车师后国国主之位。
  同时,他正式立自己的长子为新右贤王,并且在提前拉拢的右部头人配合下,迅速铲除异己,控制了右部。
  随即,他便下令召集兵力,北归单于庭!
  很显然。
  西域地界,在句黎湖眼中,只是一颗点缀在王冠上的宝石,随时可以来取。
  在那之前,他得先集合兵力,去把王冠戴稳!
  匈奴人走了,诺大的西域,几十个王国,他们实际用兵力控制的,只剩下数个大王国。
  其他的,仅凭余威震慑。
  如果是以往,这种方法没什么问题,匈奴人以前控制西域的手段,本就粗糙得很。
  按时上贡、称臣,那便相安无事,不安分,就派兵来杀一遍,杀老实了,换一个听话的国主,继续圈养着。
  仅凭余威,震慑得住。
  然而,这是陈芝麻烂谷子了,现在情况有点不同。
  何处不同?
  汉朝的使臣来了!把匈奴人打趴下的那个汉朝!
  西域诸国对东边的国度很陌生,但没关系,他们对统治了西域长达半个世纪的匈奴人很了解。
  战力彪悍的匈奴都被汉人打去了极北之地,甚至,他们的伊稚斜单于也死在了汉人手中!
  孰强孰弱,西域诸国的国主,不得掂量掂量?汉朝使者过境,不得睁只眼闭只眼?
  此刻。
  匈奴右部兵马北调,对西域的控制力降低,善于掂量的各国国主就有了反应,最先有动静的是疏勒国国主。
  馆舍内。
  护卫匆匆来报:“中郎将,国王刚刚遣人来,说是邀你用宴!”
  “呵。”张骞闻言看了左右一眼,笑道:“都是聪明人,看来我们的进展会更顺利一些了,没准能提前归国。”
  “哈哈哈哈!”
  一众使团成员尽皆开怀大笑。
  有道是,弱国无外交,强国无阻碍,大汉兵锋强盛带来的好处,他们这些做使臣的体会最多。
  扬我国威,这句话不仅仅是某些臣子挂在嘴边的套词,它也拥有着很沉重、很激昂的实际意义!
  之后数日。
  疏勒国国主一改之前避而不见的态度,与张骞相谈甚欢,日日宴请。
  西域其他诸国的君王,不管以前张骞有没有拜访过,也不管以前给过张骞什么态度,现在都重新派了使者前来。
  而且……
  说话一个比一个好听!
  便是在这种相谈甚欢的氛围下,很多停滞的议题被再次摆上桌面,并且快速通过。
  “博望的侯希望我们派遣使臣与你一同东归,去拜见你的国王?没问题!”
  “伱还想购买顶级良驹?两百匹!?”
  “不不不,博望的侯,念在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最多五十……八十匹!不能再多!”
  夹杂在怪异称呼、怪异的腔调中,张骞完成了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过程。
  使臣谈判嘛。
  国威是底气,真正的交锋还是得落于嘴上,好在一切进展顺利。
  没多久,好事接踵而至,持续了数年的乌孙内乱有减缓趋势,乌孙首领猎骄靡准备派遣使者,与张骞一同归汉。
  小邦小国派遣使者,攀附、示好大汉的意味居多,而乌孙遣使与他们不同。
  乌孙人,考察大汉实力的成分居多!
  毕竟。
  乌孙人也有反抗匈奴人的实力,他们得真正看一看大汉,如此方可下定决心。
  春意盎然时,逗留在疏勒国的张骞等回了自己的副使,他周旋于西域诸国,使团副使则于同一时刻,西出。
  依次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
  元狩七年的……张骞还不知皇帝改了年号,仍在用之前的元狩纪年。
  总而言之吧。
  这一年的春季,使团终于踏上了东归的旅途!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