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家父汉武,子不类父?> 146.第146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

146.第146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

  第146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
  几百年后,不知还会不会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但今日,在长安城外的博望苑,提前上演了舌战群雄。
  儒家一派,战九派。
  战况十分激烈,你方唱罢我登台,从孔子、墨子、老子,说到刘恒、刘启、刘彻。
  你谈古论今,我谈天说地。
  参与者争论的面红耳赤,旁观者听的如痴如醉,时不时爆发一阵欢呼喝彩声。
  今日九大学派齐聚博望苑,诸家口头上的大目标,是推翻儒术独尊,但这个名号太大、太笼统,实际很不现实。
  坦白说。
  这就是个由头,各家的人,都有各家的心思。
  大的几家,如道、法两个学派,存着与儒家斗斗法的心思,同时借博望苑的这场盛会扩大影响力。
  顺便。
  几个大佬也想趁机,举荐举荐自己的后辈子弟。
  势力微弱的几家呢,比如小说、农家、名家等,单纯是来自荐,谋求一个前程。
  不敢说将自己的学派发扬光大,只能说,尽量寻到一些生存空间。
  他们都有寻求上升之阶的念头,与他们对立的儒家没有吗?
  也有!
  大汉终究是以征辟、察举选官,相比于投效地方官吏或者朝中官员,如今的太子,无疑是一个更好的人选。
  退一万步讲。
  哪怕今天没有被太子看上,只要能在诸家辩论中扬名,对以后的仕途也是大有好处的!
  前文便说过,名与利,在大汉不分家……
  接士殿内的‘大战’从巳时开始,众人案几前也都备了酒水点心的,遂一直持续到酉时。
  期间多是小辈发言,大佬们偶尔帮一帮腔。
  值得一提的是。
  在继李广之后,又有两位差点把孔安国整破防,那两位都不是啥好脾气,怎么刺耳怎么来。
  汲黯说:“你儒家只会一味的逢迎帝王,公孙弘之流,就是伱们儒家的代表,巨奸大猾!”
  霍去病说:“治国就谈治国,别扯开疆扩土,你们想说这个,就先效仿狄山,去守一个烽障!”
  公孙弘,是儒家独尊后,官职最高者;狄山,是儒家独尊后,不愿提及的耻辱者。
  汲、霍二人说完那番话后,不出意外的惹来了儒生围攻。
  汲黯没怂。
  他退休之前,连皇帝都不怂,而且汲黯身后还站着一大堆汲氏子弟,更不怂。
  汲氏,先秦时期传承下来的大世族,在现如今的大汉官场,秩俸二千石的汲氏子弟,多达十人!
  其他官居千石、六百石、百石的子弟,不知凡几,对上儒家,即便没有旁人帮腔,汲氏也应付的来。
  另一个被围攻的霍去病……
  嘿!
  没事儿你围攻他干嘛,霍去病是跟你耍嘴皮子的人?
  幸亏孔安国有眼力劲,一见大司马骠骑将军横眉倒竖,急忙把自家不知死活的门生拉了回来。
  总而言之。
  在历经了几个小波折后,这场由太子主持的百家盛会,算是圆满结束。
  用‘圆满’来形容,参会者自然是达成所愿,不是特指某一个参会者,而是指所有人!
  晚间散场时。
  像之前入场一样,刘据与每一家都谈了几句,随后亲自送了一程。
  如道家、法家,甚至是儒家,刘据都给了他们承诺,每一家都会挑选一二杰出子弟,太子宫不会收。
  但别慌。
  孤会将其推举给陛下,绝不会让贤才埋没!
  汲黯、孔安国等人喜出望外,投陛下可比投太子宫更好几分,当即感谢再三。
  随后,刘据与相熟的张汤、霍去病、李广等个人,也拉拢了一下感情,各有各的说法。
  在张汤面前,刘据礼节到位,谈了一下张贺的前途问题,以及他朝中门生故吏的情谊问题。
  李广面前呢,刘据就一句话:“改天登门拜访!”
  好嘛。
  李老头听了这话,笑得合不拢嘴,心说太子是个讲究人,礼尚往来,今天他没有白捧场!
  轮到最后的霍去病,礼节什么的已经不见踪影,只说:“今天博望苑还有事宜,改天再宴请表兄。”
  “小事儿,春风楼。”
  丢下几个字,霍去病潇洒的走了,虽然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预订了一桌酒席……
  刘据失笑摇头,送完了要走的,他转身折返殿内。
  此时。
  殿内还剩下三位被留下的……代表,农家、纵横家、小说家,一家一个。
  能被留下,说明太子对他们感兴趣,启用的可能性很大,遂刘据折返入殿时,三人很是激动。
  然而。
  “虞侍郎,孤与你明说,以功利的角度出发,小说家,孤看不到于国有用的地方。”刘据望着虞初,真诚道。
  “留下你,仅仅因为诸子百家中,凡是有点可取之处,孤都会扶一把,不使传承断绝而已。”
  虞初听罢,热切的心凉了大半,但他依旧维持着笑容,正想拱手感谢……
  “不用。”
  刘据直言不讳道:“孤留你在博望苑住一宿,也算扯一扯太子宫虎皮,日后不至于被欺压太甚。”“至于其他,孤无能为力。”
  话至此处,虞初哪能不知好歹,小说多是以风俗、传闻捏造改编的故事,连风闻奏事都谈不上,何谈治国?
  他本就不该妄想太多。
  能得太子如此照拂,已经是感激不尽,虞初深深一礼,大拜道:“谢殿下!”
  刘据点了点头,随后苏武上前,领着虞初出了大殿。
  待他走后。
  殿内剩下的两人神色紧张起来,太子对虞初是‘随手拉一把’的态度,那对他们呢?
  刘据没有让他们忐忑太久,依然是单刀直入,“纵横、农家两派,孤有意擢拔一二,你们意下如何?”
  他们能有什么意见,还不是……
  纳头便拜!
  诸贺、王衡两人心中狂喜,身体动作丝毫不慢,当即拱手作揖,急呼道:“臣,谢殿下!”
  “诶,先别急。”刘据的话音落下,诸贺、王衡的心情犹如跌宕起伏的过山车,怎么个意思?
  还有转折?
  见两人抬头望来,刘据轻笑道:“你们两家今天的辩论,孤听了,你们二人,孤也印象深刻。”
  “诸贺,你言语虽然激进一些,但偶尔也有发人深醒的论调,当得一句‘可用之才’的评价。”
  学纵横之术的诸贺脸上笑意牵强,眼巴巴地看着太子,那神情分明在问:然后呢?
  “呵呵。”
  刘据笑了笑,“孤知道你如今在大行令麾下不受重视,日后等博望侯归来,孤会将你推荐给他。”
  如今的大行令,将来的大鸿胪,这个机构掌管对外沟通事宜,以及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但无论是大行令李息,还是皇帝,现在都只把这个机构当成负责对接诸王列侯。
  而对外事宜。
  皇帝另起炉灶,交给了博望侯张骞。
  太子的话,正中了诸贺的心思,他能去大行令麾下担任大行卒史,求得便是出使塞外!
  可皇帝不给机会,顶头上司不识货,现在有机会转投博望侯,诸贺求之不得,当即大喜道:
  “谢殿下!”
  见他满意,刘据微微颔首,无需他示意,对方行礼过后,主动提出了告辞。
  人一波接一波的走,最后留在殿内的,才是今日刘据真正想征辟的一家学派。
  农家!
  王衡已经能感受到太子的心意,所以此刻情绪亢奋,他努力深呼吸,随时准备应对太子的考教。
  刘据既然单独留下他,肯定是有问题要问,“孤白日里听你与几个门人说过,农家有‘五害’之说。”
  “可否详细讲讲?”
  王衡深吸一口气,郑重拱手,“臣,知无不言……”
  ……
  与此同时。
  长安城,尚冠前街左近一间宅院,屋内油灯几盏。
  摆满竹简、书页的案几后,司马谈正眯缝着眼,誊抄一卷古籍,其子司马迁在旁低声道:
  “儿子今日见了太子,果然不同凡响,行事大气磅礴,已有几分君王之相。”
  “那是自然。”
  司马谈头也没抬,苍声道:“你久不在长安,对太子宫那位认识仍旧太浅,此子与陛下极其类似。”
  “唉,只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司马迁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接过对方手中的毛笔,“请大人指教。”
  “老喽。”
  司马谈锤了锤腰,舒了一口气,之后才回忆道:“几年前,丞相仍是李蔡时,你可知道太子做过什么事。”
  “儿子听闻,太子曾当街对其动手?”
  “是啊,用的棋盘。”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谈感叹道:“当街行凶,看似鲁莽,却用棋盘,实则心思缜密。”
  “太子与李蔡彻底结仇后,你可知又发生了什么?”
  这一次。
  司马迁皱了皱眉,他确实不知道了。
  司马谈平淡道:“太子与丞相彻底结仇没多久,丞相李蔡在狱中自杀了,罪名是勾结诸侯。”
  嗯?
  从小到大,读了不知多少史书,司马迁知道的血腥权争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立即领会了父亲的意思。
  “大人是说,李蔡之死,与太子有关?”
  问话时,司马迁声音很低。
  答话……
  他父亲没有答话,司马谈只是看了儿子一眼,一切便已明了。
  作为史官,秩俸可能不及万石,地位也没有三公九卿高,可由于他们的职业原因,史官能知道的秘辛。
  往往比上述所有人都多!
  司马迁领会父亲的意思后,神色凛然,沉吟片刻,方才迟疑道:“如此年纪,便有如此心性?”
  “呵。”
  司马谈看了他一眼,笑道:“你以为你是在评价一个什么人?一个少年?”
  “不,是一个储君!”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