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1978合成系文豪> 第548章 涨价?

第548章 涨价?

  第548章 涨价?
  “嚯。”
  江弦嚇一跳。
  不知道该说是自己幸运,还是该说《编辑部的故事》幸运。
  总而言之,这波稳了。
  行了,现在有李同志作保,谁还能质疑这部剧呢?谁还会觉得《编辑部的故事》危险呢?
  另一边,郑小龙也很快找到“海马”这里,找到《编辑部的故事》拍摄片场。
  “嗯,我看可以。”人艺的老戏骨吕齐摘下眼镜,点点头,“嗯,我看可以。”
  说完,又重新戴上眼镜,问李冬宝,“你这篇文章叫什么来著?”
  “《我,一个小保姆的苦恼》。”葛优指著文章说。
  “对。”
  吕齐演的陈主编点点头,“谁还没点儿苦恼啊,特別是一个小保姆,这样图文並茂,更能说明我们的意图.”
  “嘿?”
  刘蓓饰演的戈玲从葛优那儿接过这份稿子,看个一眼,皱起眉头。
  “可是,冬宝啊,你给人家橘子拍的太寒酸了。”
  说著,戈玲把稿子懟到李冬宝脸上,“你看,愁眉不展,蓬头垢面,就不能拍的漂亮点儿,这不是你的一贯追求啊,是不是糊弄啊。”
  “这叫生活的真实。”
  李冬宝捧著稿子,“我就是为了让人们看看,现在社会上还有歧视伤害小保姆的现象,通过小橘子的遭遇,唤醒人们的良知”
  片场正演著《编辑部的故事》第七集的內容,虽说央视不买,但他们这边儿的拍摄可一直都没停过。
  当然了,央视决定不买的事儿不是什么秘密。
  这种情况下江弦仍旧坚持拍摄,那就免不了被剧组的人在背后议论,很多人都在心底打起了退堂鼓,萌生出放弃的想法,觉得没必要耗在一部没办法播出的电视剧上面。
  所以这段时间里,陆续有很多人退出了电视剧的拍摄,其中还包括两名演员。
  至於导演赵宝刚和摄像张艺谋,俩人也是“各怀鬼胎”。
  赵宝刚是渴望著《编辑部的故事》峰迴路转,他著急证明自己,好不容易当一次导演,怎么能就这么砸了呢?
  张艺谋也期盼著《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为了这部剧,他连东京电影节都没去参加,他还获得了这一届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出国的好机会、这么大的荣誉,为了一部电视剧,全都没了。
  要是这份心血最后也白费了,最后没能在央视播出,那张艺谋真得气死。
  “江弦同志!”
  “江老师!”
  江弦正盯著拍摄,回头顺著声音看一眼,发现是满脸笑容的郑小龙。
  “小龙?”
  江弦喝一口水,“怎么了?”
  “好事儿。”
  郑小龙笑呵呵报喜,“我们领导今儿找我了。”
  “找你了?找你干啥?”
  “《编辑部的故事》,我们央视买了!”郑小龙嬉皮笑脸,同时也期待著江弦能露出同样温暖的笑。
  结果这份期待很快落空,因为江弦看上去並没有多么兴奋的样子,仿佛这一切早在他的预料之中。
  郑小龙只好悻悻收起自己脸上的笑容,“咱们赶紧准备合同,我们先签三集,您当初说是一集多少钱来著”
  “小龙。”
  江弦打断郑小龙的话。
  “您说。”
  “我这段时间想了想,我觉著”
  “觉著什么?”
  “我觉著《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其实有著非常巨大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
  郑小龙听得有点儿迷糊:
  “您的意思是?”
  江弦轻咳两声,“我觉得我以前可能还是保守了,我没想到这部剧的拍摄会那么艰难,就连拍摄的资金都是我东奔西跑拉来的,你知道代劳力洁厕灵么?”
  “代劳力洁厕灵?我好像听说过,怎么了?”
  “我们当初找他们谈赞助来著,就是没想到他们的態度会那么不好。”江弦嘆一口气,“当时拍之前,我是没想到,拍电视剧会那么不容易,把一切想得太轻鬆了.”
  郑小龙看江弦还在绕弯子,再也忍不住:
  “江老师,您有什么话您就直说吧。”
  “那我可说了。”
  “您说。”
  “其实没啥。”
  江弦冲他笑笑,“其实我的意思很好理解,总结四个字的话就是:我想涨价。”
  “涨价?”
  郑小龙懵了。
  江弦给他们央视电视剧卖电视剧,这模式已经算是头一遭了。
  现在还要涨价?
  “您想涨多少?”郑小龙试探性的问一句。
  “还是按集数算吧。”
  江弦开口:“一集十万块钱怎么样?”
  “夺少?”
  郑小龙又听傻了。
  十万?
  十万一集电视剧?
  那光前三集可就是三十万块钱了!
  这是抢钱吧!
  郑小龙正不知所措,又听见江弦问一句:
  “是不是价格有点儿高。”
  “嗯嗯。”
  郑小龙赶紧点头,以为江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觉得不合適。
  实际上呢,江弦也確实意识到了:
  “我也觉得价格有点儿高。”
  “是啊,江老师”
  不等郑小龙说完,江弦就又开口:“不过呢,一分价钱一分货,你可能还不知道,前段时间,我们把片子送到了李同志那里。”
  “同志?”
  郑小龙听得心中震撼。
  他这才明白过来为啥《编辑部的故事》会得到张永经的亲自护法了。
  原来原因是在这里。
  “李同志也说了,特別欣赏我们这部片子,我觉得有他的这句话,就是央视不买,別的频道恐怕也会主动联繫过来,我们拍戏资金那么紧张,这一点也请你务必理解。”
  “.”
  郑小龙想骂人。
  倒不至於骂江弦。
  他是想骂台里那些人,骂头顶上那些领导。
  一帮蠢货!
  之前明明能趁著白菜价给《编辑部的故事》买下来,非在那儿死拦著不让,还给主张购买这部剧的他批了个狗血淋头,就差指著他的鼻子说他郑小龙工作做得有问题了。
  现在好了。
  现在不得不买了。
  结果人家涨价了。
  十万块一集,三十块三集。
  郑小龙合计好了。
  这回谁要拦著他跟台里要资金,那他必须把这事儿拍他脸上,“当初便宜的时候你不是不让买么?!”
  心里合计著这些,没想到江弦的话还没说完,“当然了,这个十万块一集,也是我给前三集定下来的价格,后面肯定不能这么卖了”
  “嗯,您说的对。”郑小龙听了江弦这一句,心里稍稍宽慰了些。
  十万块是贵了。
  不过还好江弦也说了,只是前三集卖这么贵。
  他正合计著,江弦又峰迴路转的来了一句:
  “后面我们想根据著前三集的播出成绩定价,如果播出成绩不错,那就多涨一些,如果播出成绩不好,那就少涨一些.”
  “???”
  郑小龙晕了。
  如果理解的没错,所以你现在这意思是,不论怎么样你都要涨价格唄!
  合著他又想反了。
  还以为是只有前三集贵,后面都会优惠一些。
  结果人江弦的意思是,前三集算便宜的了,往后才是正常价格。
  而且照江弦现在这个说法。
  如果,郑小龙是说如果。
  如果《编辑部的故事》播出效果不错,那江弦这就是“利滚利”似的往上涨价格啊,一集比一集更贵,最后一集得卖到多少钱去。
  “呃,这事儿太大了,我做不了主,您给我时间回去和台里商量商量成么?”郑小龙问一句。
  “没问题。”
  江弦一脸的沉稳和自信。
  没办法,他现在吃死央视了,郑小龙百分百会回来找他的。
  不过半场开香檳这事儿不可取。
  江弦决定还是把这事儿先按下不表,过段时间等郑小龙付款,他再正式宣布“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拿下了第一笔订单,迎来了开门红。
  米家山在京城等江弦回復,等的度日如年。
  他已经决定了,这一次是一定要拍摄《顽主》的,他都打算跟厂里立“军令状”,如果《顽主》拍出来不挣拷贝,那就把他工资全都给停了弥补厂里损失,再停了他的导演工作,今后也別让他拍戏。
  米家山心里其实也存著自己的打算。
  他要成名!
  当年,刚和潘虹在一起的时候,他执导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弯弯的石径》荣获第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电视剧一等奖。
  而潘虹呢,也陆续塑造出了《杜十娘》中出淤泥而不染的风尘女子杜十娘,一集《人到中年》中面对家庭事业双重压力的知识女性陆文婷等一系列经典的角色。
  当时的夫妻二人,那真是郎才女貌了,谁的光芒也没办法完全遮掩住谁。
  可惜这些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米家山始终是没有机会在事业上再上一层楼。
  好不容易憋出一部《不沉的地平线》,结果还碰上了倒霉事情。
  而人家潘虹呢?
  事业一层一层的继续往上。
  这些年,潘虹那是卯足了劲儿往事业上奔。
  为了演好戏,真是豁得出去,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泡在剧组里。
  米家山至今都记得,当年为了拍那部经典的《人到中年》,潘虹愣是在医院里待了好几个月,跟医生护士同吃同住,就为了琢磨人家那举手投足间的精气神儿,怎么才能把角色演活了。
  结果真的奉献出精彩表演,手握金鸡影后以后,仍旧没鬆懈,继续在表演之路上衝刺。
  《寒夜》、《火龙》、《末代皇后》.一会儿拿个金像奖提名,一会儿又在国际上拿个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殊荣。
  拋开家世不谈。
  媳妇的事业这么成功,女强男弱,这就让米家山特別难受,特別渴望能在事业上有一番建树。
  再说了。
  那天杀的杨延晋,这些年也没少出作品,先是一部《小街》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导演功力,都说他那影片拍得和散文诗一样美。
  去年又陆续掏出《t省的八四、八五年》、《女市长的私人生活》.算不上是多好的电影,但是拷贝卖的是结结实实的,而且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风格非常有开创意义。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在刺激著米家山。
  他渴望成功。
  而在他看来,如今江弦的这部《顽主》,就是他最有可能收穫成功的机会。
  他也说不准。
  但是冥冥之中总有那么一丝感觉就是,他能拍好《顽主》,他特別懂这部小说。
  缩在父亲的朋友家里住了几天,急的团团转的米家山,这天终於收到江弦的召唤。
  一时间是又激动又忐忑,带著两瓶茅台就去和江弦赴约,俩人带著一谢晋,一块儿在全聚德里头吃饭。
  “您想得怎么样了?”酒过三巡,米家山忐忑中带著几分期待的问道。
  “嗯”
  江弦先沉默一阵儿。
  米家山沮丧的心臟都快停摆了,这才听著他给出一句肯定的回覆。
  “这小说拿给你拍,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真的?!”
  米家山险些被这忽然到来的幸福冲昏头脑,当即开始作保证:“江弦同志,您就放一百个心,我虽然不是京城人,但您这部《顽主》,我保证能拍好,能拍出地地道道的新京味儿小说味道。”
  “新京味儿小说?”江弦疑惑的看他一眼,“从哪儿想了这么一词儿啊?”
  “害,哪是我想的啊。”
  米家山摇摇头,“您还不知道呢?我看现在好多文学评论家都这么说《顽主》这部小说,觉得以前有种小说叫京味小说,《顽主》不能算在里面,应该算是一新京味儿小说,属於这个领域。”
  “我倒还真没听说。”江弦挠挠头,自己也觉著特可乐。
  《顽主》的作者从王硕换成了他,这一点改变了时间线,但“新京味儿小说”这说法的出现倒是还和当初的时间线如出一辙。
  不过“新京味儿小说”倒也不算是什么开创性的新词儿,毕竟此前就一直有人在提这个概念,江弦这部《顽主》算是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真正打响了这个概念。
  “我就一个要求,定演员的时候我看一眼,其他我儘量不参与,不掺和。”
  “没问题。”米家山头点的跟拨浪鼓似的,“您还有啥要求,您儘管提。”
  “还有啥要求?”
  江弦笑笑,“要求倒是没啥了,就是有点事儿我还得跟你通个气。”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