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918这都是我的词啊!
第919章 918这都是我的词啊!
祝局听到唐植桐的问话并没有立马吭声,而是有些疑惑的看着他。
“今天早上我看到有人因为换房吵架……”唐植桐看到祝局的表情,马上将自己看到的情况说了出来,生怕祝局认为自己手伸的太长。
若说其他的,唐植桐可能帮不上忙,但帮着房管局出个主意,将换房效率和满意度提升一个台阶,还是绰绰有余的。
“哦,换房啊,这事常见,我们也头疼,操心费力不落好。
各个区的房管所人手有限,每天面对汇总上来的换房需求根本看不过来,再加上还有些想跨区换房的群众,整理起来更麻烦,我们局里专门成立了调配科负责这项工作,但……唉!”
祝局话说了一半就摇起了头,这事属于家丑,虽然唐植桐是孟庆丰介绍过来的,但站在他的位置依旧不好通过自己的口把那张遮羞布揭开。
“我知道咱们房管局的同志已经尽力了,今天不光看到了吵架的,还看到了咱这边同志的忙碌。”
唐植桐把话匣子打开,先是肯定了房管局的工作,然后话头一转:
“我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祝局您是行家,看看得不得用。”
“嗯,你说。”当着孟庆丰的面,祝局态度还是不错的。
化工原料公司和房管局可以说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房管局这边有修缮房屋的职责,而修缮房屋要用到油漆,油漆又是化工原料公司负责分配、供应。
祝局还是要顾及孟庆丰面子的,更何况孟庆丰之前已经将唐植桐的部分身份透露给了他,一个代表的衔就不容他忽视。
孩子没娘,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换房这件事,确实是房管局自己主动提的,但刚开始的时候一年换房量刚刚突破两位数。
自打1956年人委提议,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大力开展房屋交换工作”的提案后,换房工作进入快车道,房管局成立调配科,当年就实现换房两千多间。
后来人委更是犹如房管局背后的那根鞭子,几乎每年都会有关于换房的提案,鞭策着他们往前跑。
“换房虽然不是买卖,但归根结底还是各取所需。
房管局现在是夹在四九城居民中间,一旦换房后有一方不满意,难免会受埋怨。
今天早上,我看到有人因为换房吵架,就琢磨着,房管局这边是不是可以出面协调一块场地办一次换房赶集会?
就跟相……就跟相国寺,不是,是护国寺。
就跟护国寺那边的集市似的,那边有不少合作社卖些手工艺品,群众有需求也会过去选购。
只要咱这边提前给四九城所有单位的职工、市民发个通知,告知大家什么时候、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举办。
然后房管局把场地那边安排好,比如将场地划成几片,哪边属于东城的换房信息区,哪片是西城的换房信息区等等。
让有换房需求的群众按照自己房子所在区域张贴在告示板上,附上自己房子的信息、租金多少、想换哪个区的房子。
这样,换房的群众可以面对面的交流换房信息,一对一不好协调,他们也能几家凑一凑,把房给换了。”
唐植桐说着自己心中的构想,他本来是想用相亲大会举例子的,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相亲会在几十年后才会大行其道,但眼下不适宜拿出来,毕竟现在的思想还没有那么开放,怎么可能把人跟货物似的挂在细绳上找对象?那跟市场上卖猪肉有什么区别?
“哎呀!你这个办法好啊!真是太感谢你了!”祝局本来就是行内人士,现在听唐植桐这么一说,立马抓着唐植桐的手摇了起来。
其实祝局在唐植桐话说到一半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只是出于礼貌,并没有打断他说话。
房管系统现在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堵,只要把信息都放在明面上,让有需求的人自己去选,房管局只负责办理手续,这样不仅免了责任,还能提高效率!
等唐植桐话说完的时候,祝局甚至已经想好了工作报告如何写了:
通过组织一次换房赶集会,房管局登记了多少群众需求,解决了多少家庭的换房需求,按每户有一人用公交月票计算,一年能为国家节省下多少资金等等,按一张月票3块钱计算,一个人全年36块钱,一千人就是三万六,这可不是笔小数目!
这下,人委总不会再拿小皮鞭抽房管局了吧?
“我个人的一点浅见,能帮到祝局就好。”唐植桐一边感受着祝局手上的力度,一边咧着嘴笑。
这种办法不是唐植桐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两年后房管局就是这么做的!
效果斐然,两年间房管局一连举办了十多次换房“赶集会”,颇受四九城居民的欢迎。
虽然唐植桐平日里都骑自行车,但平日里也将公交系统的情况看在眼里,烧油的公交车已经基本没有了,大部分都顶着“煤气包”,而且公交站牌下等待乘车的乘客也越来越多,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公交车次减少了。
就连马薇,刚开始复工还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后来索性练习单脚骑车,因为实在受不了公交车的漫长等待和拥挤。
鉴于这种情况,四九城有换房需求的居民越来越多,唐植桐这么做一方面是给祝局投桃报李,另一方面也是想方便四九城的群众、为国家节省资源。
看祝局兴奋,唐植桐想起了那句“这都是我的词”,可眼下祝局没有机会说出来了。
“怎么样?小唐的主意好吧?大石作胡同的房子可是开了天窗的,门前的柱子也斑驳掉漆了,祝局是不是也表示表示?我们这边提供油漆,管够!”孟庆丰在看的一旁眼热,疯狂的跟唐植桐示好,也是为祝局打辅助。
“那我就做一回主,帮着你把那边的房子收拾收拾。”民房修缮不是古建翻建,不了几个钱,祝局领会到孟庆丰的意思后,直接朝唐植桐开口道。
“祝局,孟主任,这可使不得,您二位能帮着协调人手和物资,我就很感谢了,可不能让您二位为了这点事破例,我照价付钱。”唐植桐有条件的接受了祝局的好意。
孟庆丰和祝局的这番操作硬生生将换房的成本控制在了六百以内,唐植桐已经很知足了,不愿再在这种显眼的地方给别人送小尾巴抓。
“行,那就这么说定了。”祝局和孟庆丰听后对视一眼,脸上笑容更盛。
什么叫“破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时候是“破例”,可在某些人眼里就是没有原则、犯错误,唐植桐能这么识趣,他们还是很开心的。
“我那边加加班,保证今天能清空。老祝,你这边什么时候能够进场?咱加把劲,让小唐同志早日乔迁新禧。”真正在办事上,孟庆丰只与唐植桐打过两次交道。
一次是前年的供销社,他会三言两句打动了自己,而且事后确实兑现了承诺,这是第二次。
换房手续结束,这次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孟庆丰觉得还有点早,想在唐植桐面前努力刷刷脸。
唐植桐本来还想着打听一下化工原料公司什么时候能将货物清空,自己好早点过去收拾,没成想这二位三言两句就定了帮自己修缮房子,正好省了自己的功夫,所以这会他也不吭声,等着祝局给日子。
“那我们明天进场,最多三天就能收拾利索。小唐同志,下个星期一你就能搬进去。”祝局盘算了一下日子,说道。
“哎呀,那感情好,感谢两位领导,我早点搬,孟主任那边也能早点将门店支起来。说实话,我们铁辘轱把的居民对孟主任可是翘首以盼。”
得到准确日子后,唐植桐嘴上跟他俩说着客气话,但心里并不想在修缮后这么快搬过去。
上次去看房的时候,唐植桐就发现了柱子、门窗上斑驳脱落的油漆。
四合院的门柱等地方大多用红漆,里面保不齐就含有甲醛,这玩意虽然闻着香,但对身体是有害的。
不过,唐植桐也没法拒绝早点搬过去,一来能离铁辘轱把的是是非非远一点,二来化工原料公司跟自己换房为的是开店,手续都办完了、房子也给重新装修了,还有什么理由赖着不搬?
商定了修缮房子的事情,三人又客套几句,孟庆丰以还要回去腾仓库为由告辞,唐植桐顺势跟着他一起起身离开。
“孟大哥,谢谢!”出了房管所的大门,唐植桐郑重朝孟庆丰道谢。
“你喊我大哥,咱们就是自家兄弟,道谢可就见外了。”孟庆丰嘴上说着见外,实则脸上已经笑开了,对他来说,在完成化工原料公司既定目标之外,还能收获唐植桐的友谊,已经是超级加倍了。
“行,那我就不说是什么客气话了,以后孟大哥有用得着兄弟的地方,尽管招呼。”唐植桐说的含蓄且清晰,他一直认为把“我欠你个人情”放在嘴边是件很蠢的事情,人情又不是免死金牌,难道说出来能生成结界给人挡灾不成?
“行,咱都别见外,以后多走动。”有了这句话,孟庆丰心满意足。
目送孟庆丰骑车远去,唐植桐哼着歌骑车去央广拿信。
跟杨琳道明来意,杨琳随即带着唐植桐去了一间专门用来盛放听众来信的房间。
“这几天的信件,大部分都是写给你们夫妇的。”杨琳边笑边开门。
“那我回去得仔细拜读一下。哪些信是写给我们的?”唐植桐趁机往里面瞅了一眼,满满当当的信,有的摞在书架上,有的直接盛放在麻袋里。
“我们随机抽了一百封,剩下的挑出来,都放在了这个麻袋里。”杨琳一边说,一边将书架上某一摞信封拿起来放进旁边一个敞着口的麻袋中。
“这么多?”唐植桐帮忙张了一下麻袋,里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信,都快将这个麻袋盛满了。
“保不齐还有漏的,我们就分拣出这些。
你是不知道你们两口子现在多受欢迎,除了信,甚至有听众给我们打电话,说你们写得好,说那人胡说八道。你可能不知道,那人的名声已经在文艺界臭大街了。”
杨琳说到这里,努力不让自己脸上友好的笑容变成讥笑。
搞文艺的待遇好,但很多人头上还戴着帽子,部分帽子的来历跟许灵均差不多。
剩下的文艺工作者,又有几个乐意见到有人破坏氛围的呢?所以这次除了普通群众,圈里也开始了对那人的排斥。
响鼓不一定有人捶,但破鼓还是有人乐意踹上一脚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唐植桐笑笑,对那人一点同情心都生不起来。
说起来,关于对《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批判,文艺报的责任更大一些,也不知道那边会不会表态道歉。
“对,群众心里是有数的。我估计后面还会有群众来信,你们打算怎么处理那些信?”这才几天的工夫,央广这边就收到了大半麻袋的信,杨琳相信后面还会有更多。
“您看着处理吧,我就不再过来取了。这些信我和我爱人都要看好多天,实在看不过来。”听众来信毕竟是群众的拥护、爱戴,唐植桐当然不能说烧了、卖了,他精力有限,也实在是顾不过来,索性把主动权交给了央广。
“行!”杨琳听闻点点头,央广这边平日里收到的信件也不少,自然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处理办法。
“谢谢杨编辑,那我先回去了?”唐植桐拎了一下麻袋的重量,即便是拿出去当废品卖钱,估计也能卖个一两块。
“我帮你抬出去。”杨琳没少跟信件打交道,知道这一麻袋的重量,说着就主动伸出了手。
“谢谢杨编辑。”唐植桐也没有拒绝,顺手从旁边拿起一根绳子,把麻袋的口扎的死死的。
出了门,杨琳放下麻袋,一边锁门,一边朝唐植桐交代那两首新歌的最新进展:“你们写的那两首歌正在加紧排练,我们这边会争取早日为听众播放。我有种预感,这两首歌肯定还会一如既往的受听众欢迎。”
“那敢情好,一切都离不开央广和杨编辑的支持。”唐植桐在一旁说着没什么营养的客套话。
“我们可不敢居功,主要是你们写的好。咱们约定的三首,还剩下一首,唐同志是不是抓抓紧?”杨琳锁好门,将自己真正的目的笑着说了出来。
对上杨琳的笑容,唐植桐只能报之以苦笑:“杨编辑,这事得有灵感,有时候越急反而越写不出来。”
“行,那你有作品可一定想着我们央广。”杨琳当然知道创作没那么简单,可她站在央广的角度,又不能不提醒,因为这次风波还有《军艺》为唐植桐发声,她生怕唐植桐把新创作的歌曲转投那边。
“好说,好说,我肯定会尽快完成约定。”唐植桐点头应下,虽然换房的差价比预计中的少,但房屋修缮也得钱,稿费该赚还是得赚。
一直到骑车离开央广,唐植桐都没提归还麻袋的事,杨琳也犹如没有看到一般。
麻袋虽然属于二类商品,但一个麻袋,央广还是出的起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