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洛琬宁韩墨卿> 第475章 进户部

第475章 进户部

  今天封官,要进行一天。
  文武百官也聚集在宫里,认识一下新的同僚。
  这里也有这些新鲜血液的老师。
  一见面,有老师的,都去拜见老师。
  温韫的老师是秦丞相,也是他看中的弟子之一。
  跟太子太傅姚望书都是秦丞相骄傲的弟子。
  温韫比姚望书年纪差了十岁,但都是人中龙凤。
  姚望书不在朝为官,但是他也教导出不少学生。
  这一次也考进了两个学生,都记在了秦丞相门下。
  姜锦州的老师不在这些人之中。
  他的老师郑瑜临一生止步于秀才,为什么会这样,完全是因为他考秋试的时候过于紧张,第一场考完,就晕了过去。
  一觉睡了三天,少考一门,自然是考不进去。
  之后他又考了两次,也是状况百出。
  没办法,只能以秀才的身份进书院教书,在书院存在感很低。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领域。
  他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交给了姜锦州。
  姜锦州认为自己的老师不比这里的任何一位老师差。
  徐智跟他一样,出自同一个老师。
  这一次算是为老师争一口气。
  有部分人跟他们一样,老师都在自己的家乡。
  这群人站在了一起。
  文武百官知道姜锦州中状元,也查过了他的背景。
  他的老师籍籍无名。
  这次培养出两个学生,学堂开学没多久,就有人过去拜郑瑜临为师,希望他能教导自己的孩子。
  说不定又能在他的教导下,又出几个状元也不一定。
  郑瑜临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自己成不了状元,但是成了状元的老师,倍有面子。
  就连他的那些亲戚都开始给他送礼,还把家里的孩子送过来。
  但是姜锦州和徐智这三天都没有过来见老师。
  不是他们不来见,而是这几天被很多事情绊住。
  他们商量好,等皇上封官结束再去看老师。
  跟郑瑜临不对付的人见他被这么多人捧着,心里不悦。
  他们教书的时间差不多。
  自己就是春闱没有考进去,但是他怎么说也是举人,比他这个秀才好了不少。
  他都没有教出状元,怎么能让一个秀才在自己面前显摆。
  当着大家的面说:“你的学生中状元,已经三天了,也没有见他过来,会不会他不承认你是他的老师?”
  话里满是嘲讽。
  意思很明确。
  就算他教出了状元又怎么样。
  说不定这个状元觉得拜他为师是耻辱。
  都状元了,怎么可能承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为师。
  郑瑜临听到他这么说,气得不行。
  “你胡说八道,锦州是我亲自教的,每年他都会给我送礼,不会把我忘了。”
  “这可不一定。”
  两个人为了这件事争论了好一会儿。
  旁边的老师都看不下去了,劝他们都少说几句。
  郑瑜临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今天还是气得不轻。
  他还是那句话,“锦州这孩子是我教的,他不是那种忘恩负义的人。”
  对方也不依不饶,“要是不是,他怎么不来看你。”
  “你……”
  劝他们的人也不想继续劝,因为劝不动。
  好在他们没有打起来。
  吵了一会儿,累了,就没有继续吵下去。
  姜锦州并不知道这件事,而是在宫里听封。
  封官开始前,做了不少的准备。
  巳时的时候才开始封。
  温韫和姜锦州是状元,韩墨卿并没有从他们开始封。
  从第三百名开始封官。
  韩墨卿要从其他省提拔官员,自然要放一些人过去。
  第三百名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听到要去距离京都隔着五百公里的地方当一个小官员。
  眉头紧拧,似乎能夹死一只苍蝇,愁得不行。
  这是皇上的安排,他又不能抗旨。
  要怪只能怪自己不争气,没能考取一个好名次。
  其他人也被分配到其他地方,都是一些离京都比较远的。
  有些可以回到自己家乡,还是很开心的。
  韩墨卿念到徐智的名字,他站了出来。
  “徐智安排到礼部。”
  “谢皇上。”
  徐智没能进心心念念的翰林院,心底还是有些失落。
  因为这个位置,状元和探花郎才有资格进去。
  主要是编修需要做的事比较严谨,需要有才学的人担任。
  状元和探花郎的才学不错,自然是能进去的。
  翰林院的工作量也大,他们进去做事,相当于前世的实习生。
  要是表现优异,可以一步一步晋升。
  也有一辈子不可能晋升的可能,这个就看自己的运气。
  要是有背景,晋升的程度自然会加快起来。
  进不去翰林院,徐智是这么安慰自己的,能留在京都也好,不用像他们那样四处奔波。
  以后能不能回京还是一个未知数。
  徐智之后的那些人,他们也都分配在了不错的地方。
  轮到探花郎,他被送进了翰林院。
  温韫是秦丞相的学生,被送进了翰林院。
  秦丞相是百官之首,他被送到翰林院。
  朝中的人知道,说不定秦丞相退位之后,他有竞争丞相之位的资格。
  秦丞相深得皇上器重,他举荐的人,皇上应该不会拒绝。
  因为有双状元,韩墨卿没有把姜锦州放进翰林院。
  不能进翰林院,在其他人看来,皇上比较看好温韫,不然也不会把他放进去。
  姜锦州被安排到户部,还是有臣子站出来说。
  “皇上,把另一位状元安排在户部,实属不妥。”
  韩墨卿看向说话的人,“陶大人,为何觉得不妥?”
  “温状元去翰林院,姜状元也是状元,按理说,他也应该去翰林院。”
  两个状元在翰林院,鹬蚌相争,说不定自己的学生有机会在里面脱颖而出。
  陶大人的学生,是获得探花郎的那个人。
  只要两个状元进去里面,必定要分出高下来。
  其他人也觉得陶大人说的有道理,附和道。
  “皇上,陶大人说的对,还是把他们都放进翰林院,这样比较公平。”
  韩墨卿怎么会不知道他们的想法。
  “朕之所以让姜状元去户部,完全是觉得他有经商的天赋。户部不仅要管理国库,还要管理税收。朕决定把皇室的产业交给户部打理,姜状元在参加殿试之前,负责帮他的东家经营生意,如今成功通过殿试,证明了他的能力,朕觉得去户部挺好的。”
  对这件事有意见的官员连忙闭嘴,不敢再说他不适合户部的事儿。
  姜锦州不负东家所望,成功进入了户部。
  不过他在户部的职位不是很高。
  他不傻,自然能明白皇上的意图。
  那些想要把姜锦州塞进翰林院的臣子,如意算盘打空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