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章 炮战

  崇祯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五。
  宁远河南岸,明军营地前方矗立起数十座高约四五丈的土山。
  从开始挖土堆山到结束,明军总共用了三天三夜。
  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主要是因为人手不够。
  并不是缺人,而是要控制同时干活的人数。
  防止在挖土堆山的时候被建奴炮击,产生较大伤亡。
  可即便这样,明军前前后后也损失了百余人。
  有的被建奴火炮击中身亡,有的中暑不治,还有一些人在晚上干活时扭伤摔伤丧失了活动能力。
  好在土山已经建成,接下来轮到明军反击。
  平辽大军中军行辕内,王永吉挺着胸膛,腰板比桌板还要直。
  一众将领分列左右,等待消息。
  不多时,传令官来报:“启禀总督大人,据探马的消息,建奴已经拔营起寨,把营地和主力部队同时向北转移。现在宁远河北岸除了少量建奴探马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好,退下吧!”王永吉挥手示意传令官下去。
  等传令官走后,王永吉看向在场的将领:“诸位,建奴已经被我军的红夷大炮吓得后退数里。此时的宁远河北岸已经没有了敌军,也渡河了吧?”
  “请总督大人下令!”众将齐声回应。
  得到众将的回应后,王永吉心里踏实了许多。
  他开始筹划大军作战计划,并根据计划转移部队。
  翌日清晨。
  明军开始集结。
  明军的计划是在宁远河上游渡河。
  为了吸引敌军注意力,王永吉安排黄得功在中游的河对岸炮轰宁远城,并佯装渡河。
  吃完早饭后,黄得功的兵马在宁远河中游南岸集结。
  大军距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不在建奴火炮射程之内。
  黄得功站在一处掩体后面,手拿千里眼看向宁远城。
  城墙上插满了旗帜,根本看不清有多少兵力。
  副将翁之琪凑上前问:“大人,炮兵已经准备好了,待会...怎么打?”
  “怎么打?”黄得功淡淡一笑:“往死里打!”
  “太好了!”翁之琪猛拍大腿,“上次建奴入关可憋屈死我了,这次终于能打翻身仗了。”
  “别高兴的太早!”黄得功提醒,“建奴也有红夷大炮,咱们够的着他们,他们也能够的着咱们。”
  (崇祯只是改良了铸炮方法,由之前的泥模铸炮改为铁模铸炮。铁模铸炮的优势是成本低,对火炮性能的提升并不多。在历史上的明末,只有大明朝廷,八旗兵,以及澳门的葡兵拥有红夷大炮以及铸炮技术。)
  “大人放心,”翁之琪举起手指向土山:“我让人在火炮周围布置了由木头和泥土组成的掩体,可以抗住炮弹轰击。”
  “那就好,炮坏了可以再造!炮兵要是没了短时间内可训练不出来!”
  黄得功拿着千里眼又看了一会后,随后他指着宁远城说道:“翁之琪。”
  “末将在。”
  “传我军令,开炮轰城!”
  “是!”翁之琪抢过传令官手中的军旗,开始挥舞。
  明军在宁远河中游堆了十二座土山。
  每座土山上放置了五门红夷大炮,每门火炮旁边都有六到八个炮兵。
  随着翁之琪令旗挥舞,土山上的明军立刻忙碌起来。
  他们先是用最快的速度装填完毕,然后把挡在前面的旗帜撤下。
  紧接着开始瞄准试射。
  轰,一声炮响。
  硕大的实心弹飞跃宁远河,砸向城墙。
  咚的一声。
  炮弹砸在城墙根部,发出剧烈声响的同时,整个城墙微微一震。
  土山上负责观察的炮兵放下千里眼吼道:“短了,炮口上扬半寸!”
  “是!”炮兵们迅速将火炮复位,重新装填。
  城墙上的八旗兵被突如其来的炮声吓得打了个激灵,躲在城墙垛口后面向远处看。
  “快禀告王爷,明军正在集结,似乎准备渡河!”一个将领喊道。
  话音刚落。
  另一门红夷大炮试射出的炮弹砸在城墙上,吓得八旗兵纷纷低头。
  不等他们抬起头,
  数十枚炮弹从空中划过,砸向城墙。
  在剧烈的声响和震动中,尘雾升起。
  呛的八旗兵不停咳嗽。
  “快,快开炮反击!”
  城墙上的炮兵冒死跑到火炮旁边,装填、瞄准、开炮。
  轰隆!
  炮声如雷,响彻天际,震撼大地。
  硝烟弥漫中,炮弹在空中呼啸而过。
  城外的动静立刻引起了豪格的注意。
  他本想亲自登上城墙观察战场,可是被明军密集的炮弹劝退。
  七十多门红夷大炮射出的炮弹虽然精准度一般,但带来的震慑感十足。
  没人敢顶着弹雨往城墙上爬。
  豪格胆子虽然足够大,但作为一军主帅,不能冒这种风险。
  一个亲兵深吸一口气,沿着台阶快速跑上城墙。
  不多时,亲兵又跑了下来。
  “城南什么情况?”豪格问。
  “回...回王爷,明军已经在南岸集结完毕,正在渡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