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 第1284章 1272地中海

第1284章 1272地中海

  第1284章 1272.地中海
  青海,崑崙山下,清音农盛集团胶七七核心种植中心。
  因为李叔忙的脚不沾地。
  所以只有骆一航这个大閒人过来一趟。
  正好,王绍鹏也在。
  在大门口迎接。
  王绍鹏瘦了足足两圈,眼圈黑的啊,跟大熊猫似的。
  髮际线上移了足足一公分,年纪轻轻已经快能够享受希腊风情了,身处地中海沿岸。
  好在精神还不错,甚至很有劲头。
  果然权力就是男人最好的春药啊,身居千亿集团总经理,掌管著万眾瞩目事业,手里运作百亿级资金,而且在改变世界。
  王绍鹏从没想过自己的事业能做到这么大。
  这段日子真的是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
  累是累了点,但是爽啊。
  见到骆一航之后特別热情,都没问骆一航开车过来累不累,直接拉著他开始视察。
  就从大门外开始。
  门外这边可是热闹非凡。
  门口两边搭著一大串棚子。
  每个棚子里面外面都排著长队。
  在远处还有两大片操作场。
  一片里面几十台拖拉机在轰鸣。
  另一片无数无人机升起又落下。
  时不时就有一批人,被工作人员带著去操作场。
  而操作场那里也时不时出来一群人,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垂头丧气。
  “这次要招1200名拖拉机手,2000名无人机飞手,他们都是过来试工的。”王绍鹏指著两片操作场说道。
  “大多是从哪过来的?”骆一航问道。
  看他们穿的衣服各异,年龄不等,好多人还带著行李,真看不出来。
  “多是本地人,青海本省的,还有周边寧夏、xj、內蒙几个省的,许多都在外面打工的,这回听说老家招人,专门赶回来。在家门口乾活,总比在外面舒心。”王绍鹏笑道。
  这倒是真的,工钱差不多的话,谁不愿意在家门口啊。
  农盛集团的工资给的真不低,跟东部沿海没法比,但在西部已经算高工资了,这边物价还低呢。
  “招这么多人,青海这边用不了吧。”骆一航又问道。
  王绍鹏点点头,“第一期胶七七扩產三百万亩,青海这边规划了五十万亩,眼前这片荒原基本上都占满了。”
  “这次招工也不光是为了青海基地,是整体招工。”
  “主要是播种和收穫时候用工多,每次播种期一个月,收穫期一个半月,招工前都说过了,会出差。”
  “而且三百万亩胶七七和五十万亩超级马兰草也只是第一期,干完了之后肯定还有第二期、第三期,索性就一次多招些人,免得一次次培训。”
  “等招完之后,再根据个人意愿分驻一些到各个基地,反正那些基地也都在西北几省,那些省份的人这次来的也有。”
  规划的挺好,骆一航没什么意见。
  这边招工的除了拖拉机手和无人机飞手之外,还有菊提炼厂、发酵厂、种子加工厂的工人们,这些厂子也要扩大。
  来应聘的也多是外地务工的本地人。
  除此之外,还有植保啊、维修啊、设备维护啊,这些技术工种。
  ——
  从基地大门进来。
  里面比外面还热闹。
  变的跟个大工地似的,到处都是机器轰鸣,人来人往,运货的卡车川流不息。
  王绍鹏沿途指点著,这里是在扩建加工厂,那里是扩建的发酵厂。
  工厂后面一片巨大的区域,已经平整完土地,正在搭建温室,足足七千五百亩,胶七七的种苗就在那里诞生。
  还有新建的宿舍楼、食堂、诊所,以及商业街和娱乐设施。
  大几千人常驻,这些设施都得有啊。
  而到了最里面,就是整个基地最最核心的组培工厂了。
  “四倍体大蒲公英需要通过组培育苗,三百万亩胶七七预估每年需要一亿组培苗,投资在三千万左右,年运营费用六千万,主要是人工和耗材。”
  “人工方面无菌接种员需要四百人,培养基製备二十人,培养室管理二十人,炼苗出瓶四十人,后勤八到十人。总共將近五百人。”
  “还是按照隨时扩產做准备,每个岗位都打了一半余量,总共招了八百人。”
  “来的主要都是农学院的学生们,同样是青海本地人居多。”
  “另外啊……”王绍鹏神秘一笑,“有许多被小骆总您感召的年轻人也过来了,甚至有人还带了一个团队,把他们导师都拉来了,可是给我们集团的科研力量增加了不止一点半点。”
  “不得不说啊,您这段日子的动作,真是提气。”
  虽然王绍鹏这番话有拍马屁的嫌疑,但骆一航听得挺爽的。
  “可不能让他们受苦受累再寒了心,基地的生活条件儘量弄好点,最起码待遇得给足。”骆一航交代道。
  “那当然了。”王绍鹏一口答应,“那些人可都是宝贝。组培工厂里面基础岗位定薪六千,技术岗一万到一万二,每周休两天,不过要轮休。”
  在青海,每个月六千到一万二,真的不错了。
  即便组培工厂算起来全部属於技术工种,要求真挺高的。
  至於生活……
  王绍鹏提了一个建议。
  “生活岗和后勤辅助岗我打算从入职员工的家属里找,食堂厨师、保洁、水暖维修、驻场医生和护士,还有宿舍管理,通勤司机,大概两百人左右。以及两百五十人人左右的农场区域日常养护。”
  对於日常管理人员,骆一航没什么意见,大几千人的农场加工业基地呢,两百后勤人员都算少的。
  就是农场日常养护……
  “两百五十人够么?”骆一航问道。
  “差不多够了,这只是青海基地这里的常住人员,主要也是维护育苗温室,大田用不了多少人。农忙时候会再招五千到八千季节性工人。”
  这样的话是差不多了,五十万亩的胶七七,再加上七千五百亩的育苗温室。
  骆一航也没弄过这么大的种植基地。
  这还只是五十万亩,第一期扩產总量可是三百五十万亩。
  日常员工不得上万人,农忙的时候再加上好几万短工。
  难怪王绍鹏累成这样呢,三十多岁脑袋已经快变成地中海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