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楚河的担忧

  【收尸簿】上出现了三个尸身的遗愿。
  张通判的愿望是能和李老头永远下棋。
  “让两个死人下棋?感觉并不靠谱。”
  楚河明白:收尸人的职责是把尸体妥善的下葬。完成遗愿这是额外的事情,收尸人没有这个义务。
  他完全可以不理,但他想了想:
  想完成张通判这个愿望,也并非登天的难事。如果把两个人的尸坑之间挖开一条通道,这样张通判要是想下棋,可以走通道过去。
  但又转念一想:
  “李老头生前和张通判下棋,不过是投其所好,敷衍了事。”
  “此刻此为那个世界的人,也许是好不容易摆脱张通判的机会。却让我开了一条通道,使他不厌其扰,那不得憎恨我吗?“
  “怎么办?”
  “这通道开是不开?”
  最后楚河终于想出了两全其美的招:通道照样开,但是在李老头这一面加上一扇树枝编的小门。
  意思就是张通判来下棋,要先敲门,你愿意下棋就开,反之就不开。
  ……
  就在这一霎那间。
  楚河忽闻风声阵阵,杀气潇潇。
  有千军万马反复纵驰横骋,金戈铁马之音,响彻耳膜。
  然而他自迎风而立。
  手中一展令旗,旗帜指向,兵马闻之而动,所过之处,敌军摧枯拉朽。
  楚河感觉心中斗志大起,振臂大声呼啸:
  “杀,杀,杀。”
  三军皆勇猛向前,敌阵当中烟火大起,尘土飞扬。
  忽然有人大喝一声:“楚河鼠辈,敢出阵见我么?”
  楚河心中恼怒:“败军之将,焉敢如此猖狂,我楚河来也。”
  说罢摧马跃下指挥台。
  刚要冲进敌阵,烟尘中忽然飞出一箭,正中楚河肩头,楚河啊呀一声跌下战马。
  这边的兵马,见主帅落马,没有了主心骨,纷纷四散奔逃。
  楚河虽然败,心中哪肯服气,复又翻身上马。
  “来呀,三军莫退,随我冲杀。”
  还未走出一步,身侧闪过两匹战马,互相呈现犄角之形,把楚河困在当中。
  楚河舞动长枪,但那马身上披着镔铁的铠甲,枪刺不穿,刀砍不破。
  正惶急中,另一匹战马抬起铁蹄,把楚河踢在马下。
  如此一连三十六番,楚河皆败。
  直到第三十七次,两军忽然易帜,战鼓重响,马蹄咄咄,攻守转换,楚河把敌兵所用招数重新演绎,连胜三十六场。
  此时脑海中涌入大量的知识,顿时间波谲云诡,三十六种败军棋招依次化为自己的经验。
  已而烟消云散。
  楚河学会了【象棋三十六杀招】。
  楚河不禁哑然失笑,看来张通判对自己的处理很满意,竟然把宝贵的经验都授予我。
  ……
  至于李老头的愿望,楚河可不敢完成,连试探的勇气都没有。
  那血沁的棺材,本来煞气十足,加上魑魅魍魉四鬼的加持,傻子才去招惹呢。
  第三具尸身,也就是那位‘诈尸’年轻人,他的遗愿:
  “收我尸者,授彭祖闭气术。“
  “害我身者,不得安宁。”
  这就有些矛盾了,一赏一罚,两者都是楚河。
  楚河想了想,对着尸身说了两句话:
  ”我只是个收尸人,害你的人,其实是你自己,你若不杀李老头和张通判,何至于今天这个下场。“
  “你这冤头债主,就是你自己,自我反省去吧。“
  说罢,把尸坑里面的土都埋了。
  这一次,坐在坑边,楚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不为别的,还是为了那具年轻人尸身,至于他说的那句“害我身者,不得安宁”,楚河心中只是有些忌讳。
  真正令他不安的是:他杀人了!
  即使没有人追究他的责任,这也是他的心理负担。
  仿佛是人生中的一个污点,永远涂抹不去;也如同一颗埋藏的炸雷,随时随地爆炸。
  其实,是楚河多虑了。
  楚河考虑的,是基于现代的律法。
  古代律法并非如此。
  古书中有记载: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
  在大魏王朝,年轻人杀人在先,楚河的所作所为属于见义勇为。不但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甚至还能赏赐官职。
  当时:
  举报强盗、抢劫、杀人等,赏银二十两。
  抓获强盗、抢劫、杀人等案犯者,赏银二十到五十两。
  杀死杀人案犯,属于见义勇为,赏银百两。对杀死重要案犯者,赐给官职。
  对于在见义勇为中受伤的,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可以获得二十两到五十两的赏银。
  可见当时对见义勇为有多重视。
  甚至见义不为还要受到杖责。
  那时候要是出现小偷摔死,户主赔偿的案件,简直就是笑话。
  唯一可惜的是,这么好的律法,到了魏太宗执政后,贯彻和执行者却很抵触,十有七八不会执行。
  这其中的缘故和道理,大家都懂。
  ……
  楚河的思绪,被一阵哭声打乱。
  他猛然间想起来,收这三具尸体的时间太长,孩子可能已经饿了。
  赶紧起火熬粥。
  谁知这次,孩子却紧紧的闭着小嘴。
  楚河感觉不对,上前检查,发现胳膊和小腿,都紧绷绷的,面色也铁青,连尿布也湿透了。
  “卧靠,这是咋的了。”
  楚河头上的汗一下子就下来了。
  孩子连话都说不出来,病情不知,而且楚河还没有一点带小孩的经验。
  慌乱中一想:
  “还是进城吧,让大夫诊治。“
  楚河一路飞奔,平时半个时辰的路,只不过用了一刻钟。
  过街串巷,来到安氏医馆。
  坐堂医安老先生接过孩子看了一眼,随即在她的足心涌泉穴、虎口合谷两个穴位上,各扎上一枚银针。
  不过片刻时间,孩子的抽搐症状消失。
  “这是惊厥症状。”
  “这孩子受到惊吓了吗?还是受风着凉了?”
  楚河默默的点点头。
  “都有可能。”
  “刚去过坟地,受到惊吓也太正常了。几天大的孩子随着收尸人风里来雨里去……哎。“
  安郎中又检查了一会。
  “这孩子是早产儿,天生元阳不足,若是不及时治疗,不死也残。”
  楚河听着脑瓜嗡嗡响。
  “安老先生,怎么个治法啊?”
  安老先生摇摇头:“若是成年人,可以用一些杜仲、肉桂、干姜、熟地、制附子……这些引火助阳,补益脾胃的药。但是孩子五脏六腑尚未发育完备,恐怕担受不了。”
  楚河问道:
  “老先生,有没有稳妥的办法?”
  安郎中道:
  “稳妥的方法倒是有一个,但是太过难得。”
  楚河心急:
  “到底是什么方法。”
  安郎中沉吟道:
  “那便是西域血玉。”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