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18章 辽东的招商引资

第418章 辽东的招商引资

  当京城因为给辽东士卒凑犒赏而变得纷扰之时,辽东。
  率人打算奇袭赫图阿拉的毛文龙,去时意气风发,归来垂头丧气。
  距离赫图阿拉还有四十里地,他就差点儿中伏了。
  对于这支敢在努尔哈赤刚去世就来偷袭的明军,建奴上下爆发出了非常强烈的恨意。
  都不用代善动员,就有两千多建奴的男女老幼,带着武器听候代善的调遣。
  对于让大伙儿过上好日子的努尔哈赤,建奴上下都有着极高的崇敬,即便叶赫之战中,他领着大伙儿吃了场败仗,也依旧无法抹去这种感情。
  如果不是刘爱塔派遣心腹冒死给他示警,毛文龙可能自己都回不来。
  去时意气风发,归时垂头丧气。
  带着群伤兵,灰溜溜的回到嫒阳堡,毛文龙表现出的颓废劲,看的杨镐一愣一愣的。
  这还是那个敢领着精兵,在关外的密林里和建奴拼命的悍将嘛。
  听完了毛文龙对一路上见闻的描述后,杨镐难以置信的问到。
  “你是说,现在建奴的士气很是高涨?”
  “不错。”
  闻言,毛文龙点了点头,颇为的恼怒。
  “根据那个刘爱塔的管家所言,努尔哈赤在叶赫确实是被我大明军队打的大败,回到赫图阿拉给几个儿子交待完遗言后,就吐血身亡了。”
  “那不应该埃”
  闻言,杨镐颇为不解。
  “建奴刚打了败仗,老酋又已身死,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时候建奴应该备受打击,人心惶惶,士气低落,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么说着,杨镐忍不住又在堂上转了起来。
  “。。。”
  看着杨镐的动作,摇了摇头。
  “努尔哈赤在建奴中的威望很高,就算他现在已经死了,但他的那些儿子还在,我们现在想去刨了努尔哈赤的坟墓,那些建奴会高兴才怪。”
  说着,毛文龙往地上啐了一口,向杨镐问道。
  “我若是要带人去刨了你爹的坟,你会是什么想法。”
  “你1
  听到毛文龙所举的这个例子,杨镐伸手指着对方,说不出话来。
  好一会儿后,杨镐才摇着头,重新回到自己的帅案后坐下。
  现在他还要依靠毛文龙,就顺着这厮来吧。
  看向毛文龙,杨镐出声问到。
  “按你所说,现在想要偷袭建奴是行不通了,那你觉得,我们接下来要如何做?”
  “等,等大军修整完毕后,一寸一寸的犁过去。”
  闻言,毛文龙咬着牙说到。
  “建奴的形势,恐怕比朝堂上的那些个明公们想的还要严重,根本就不是一战能定的。”
  “为何?”
  听到这话,杨镐有些不解。
  “我虽然距离赫图阿拉还有四十里地,但却看到了不少的东西,过往朝廷收到的情报有误,建奴的人口恐怕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
  表情严肃的看着杨镐,毛文龙解释到。
  “根据那个刘爱塔的管家所言,建奴的人口恐怕在三十万以上。我没有摸到赫图阿拉去,但在去的路上,我注意到一些建奴的聚集地中,他们的屋舍宛若蜂巢一般密集。”
  “多少?1
  当啷一声,杨镐刚拿起来的茶杯落在了桌子上。
  瞪大了双眼,杨镐不敢相信的问到。
  “三十万?1
  “对。”
  肯定的杨镐点了点头,毛文龙道。
  “建奴和我们汉人不一样,他们只要是个成年的男子,在情况紧急时,都能拿上刀枪成为士卒,如果我们掀起灭族之战,兵力不能少于十万,否则绝对无法彻底的剿灭建奴。”
  “我现在知道,萨尔浒之战,我为何会败的那般惨烈了。”
  听到毛文龙的话,杨镐感慨的重新坐在了椅子上。
  建奴的族群数量,早已超过了大明的预料。
  大明对建奴的了解,基本来自李成梁,但李成梁很明显没有做到削弱建奴。
  早在成化年间,犁庭扫穴之时,建州女真还只是总数在几万人的几个小部落,但在李成梁的眼皮子底下,建奴的人口数量居然翻了几倍,乃至十几倍。
  “你这次探听到的情报非常重要,我主笔,写一封奏章给陛下,你署名吧。”
  好一会儿后,杨镐收回了自己的心绪,对毛文龙道。
  “好。”
  听到杨镐的话,毛文龙肯定的点了点头。
  看的出来,他是被这次出关给吓到了。
  看着门外,杨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辽东百姓苦埃”
  “辽东百姓可算不苦了埃”
  就在杨镐想着该如何的和皇帝说明情况时,后方留驻在辽阳城内的孙承宗,却是难得的高兴了起来。
  马上就要进九月了,辽东的庄稼能收获了。
  今年辽东百姓的日子,难得能过的去,勉强算是个丰收年。
  主要原因还是,皇帝为了挽回辽东民心,给了三年免赋的政策。
  而且,孙承宗还在辽东进行了屯田、开荒、伐木等一系列生产活动,虽然不能保证驻辽大军的后勤供给,但好歹是让辽东那本就不咋样的生产基础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走在田间地头,看着已经挂果的黄豆植株,孙承宗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豆子这玩意儿,虽然吃多了容易放屁,但好歹能养活人。
  当然,如果可以,孙承宗更愿意让屯田军种麦子之类的主粮。
  但新开垦出的土地贫瘠,种麦的话,可能最后的收成还没投入的人吃的多。
  种豆肥田这种方法,华夏百姓早就掌握了,而且,民间百姓为了能多点儿收成,很多地方在秋收之后,还会补种一轮豆子。
  并且,豆子还是大明边军的行军应急口粮。
  炒米、炒麦、炒豆,三种大明特有的行军口粮,做法非常的朴素。
  其中,炒豆就是土炒豆,取青豆、黄豆、黑豆三种与白土(观音土),中火热锅,放入白土、盐以及三种鲜豆,翻炒至豆子焦脆,熟后掸除白土即可。
  根据《吕公实政录》记载,明军在道缓急之食,惟有炒豆为便,一军可带五升,以备沙碛深山,二三百里无人之境。适逢战事,以防便溺,则口含乌梅生津止渴。
  做成后的土炒豆,置于阴凉之处,少说能放一个月的时间。
  有了组织人手开垦新田所获得的这批物资,孙承宗对于经营好辽东,有了更大的信心。      就当孙承宗看着新垦之田高兴时,突然有随从来到他的身边耳语了几句。
  不待孙承宗有所反应,就听到一阵恭喜声传来。
  “孙巡抚,叶赫打了胜仗,建奴就要平定了,恭喜埃”
  身着一身崭新官服,杨嗣昌带着几个精干汉子,老远就冲孙承宗拱手道。
  “同喜同喜。”
  挥手示意随从离开,孙承宗向杨嗣昌拱手回礼。
  待到杨嗣昌走到近前,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就对孙承宗道。
  “孙巡抚,这几位就是我上次写信与您过说的几位船商。”
  将几个身形健硕的汉子介绍给孙承宗,杨嗣昌道。
  “他们想要在娘娘宫那边建几个船厂,还想要孙巡抚多多照拂。”
  “唉,这话说到哪里去了。”
  闻言,孙承宗笑着摆了摆手道。
  “如今,为了开垦田亩,各地的屯田卫所军砍伐出的树木越来越多,而辽东转运司的船只有限,很难全部都运往山东。若是能够将这些原木就地制作成大船,对于辽东的百姓们而言,也是多了一条活路埃”
  说着,孙承宗话头突然一转,又道。
  “但是,你们想要在辽东开设船厂,我这里同意之后,还有一人,你们需要打点一二。”
  “敢问是何人?”
  闻言,杨嗣昌好奇的出声问道。
  在他的理解里,这种事情,只要辽东巡抚点头,其他人的意见就差不多不重要了。
  嗯,顶多给皇帝上奏弹劾。
  “我本来今日前去拜访于他,既然诸位来了,就一起吧。”
  说着,孙承宗看向杨嗣昌道。
  “这个人,杨转运使也是认识的。”
  “哦?是何人?”
  笑着摇了摇头,孙承宗没有回答,只是令人牵来了马车,让一行人上车。
  短短半日,孙承宗就带着杨嗣昌等人到了目的地。
  当杨嗣昌下车之后,他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在哪里,鞍山驿。
  看着正在山下热火朝天的搞基建的工人,杨嗣昌四处转头看了起来。
  终于,在一众监工的中间,杨嗣昌找到了那个人。
  而此时,孙承宗却是已经将他们抛下,寻上了那人。
  “赵公公可真是个能人埃”
  看着满面红光,在一众锦衣卫缇骑簇拥下而来的赵吏,孙承宗笑着见礼道。
  “三个月的时间,赵公公就建起了如此之大的一个铁厂,真可谓是厉害埃”
  “孙巡抚客气了,杂家不过一残缺之人,万籁陛下信任,方才得到这个差事。”
  见状,赵吏连忙上前回礼道。
  “赵公公这就自谦了。”
  听到赵吏的话,孙承宗笑着道。
  “若非赵公公令人挖矿炼铁,就地铸造农具,我这个巡抚恐怕就是想要屯田,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埃”
  孙承宗是真心感谢赵吏的。
  因为赵吏经营的鞍山铁厂,出产了大量的铁质农具,给辽东的倒木运动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若是没有这些就近制造出的工具,他就算是想要人去伐木,也没那么多的工具给用。
  “来,孙巡抚,杂家带你在这鞍山铁厂转转。”
  看出了孙承宗的真心感谢,赵吏身手拉着孙承宗,就在鞍山驿中转了起来。
  以前的鞍山驿,只是一个小驿站,作为传递消息的中转。
  但现在的鞍山驿,已经有了小县城的规模。
  道路已经拓宽平整,而城墙也已经开始堆砌。
  跟着赵吏在鞍山驿简单的转了一圈后,站在鞍山顶上,看着下方忙碌的人群,孙承宗这才和赵吏说起了此行的目的。
  “你是说,有人要再辽东开设船厂?”
  “不错。”
  闻言,孙承宗点了点头开口道。
  “对于在辽东开设船厂,建造船只之事,我也是考虑了很久,方才下定决心。”
  “自辽阳以北,有大量的密林,其中猛兽横行,建奴躲藏,对于我汉儿的生存来说,不可谓不难,故此我才令人砍伐树木,而这些砍伐下来的原木,被用来制造海船,在山东、天津等地颇受欢迎。”
  “你想,这些原木运到山东去,是做船的,而若是在辽东就地制成船只,不是省下了运输之费吗?”
  “嗯。”
  听到孙承宗的话,赵吏简单的点了点头,而后问道。
  “那,孙巡抚为何会想要杂家来参上一股呢?”
  原材料供应地和工厂靠近,能够压缩成本,提供就业机会,这的确是政绩。
  但是,这和他这个宫里来的大太监有什么关系呢?
  “皇爷给杂家的命令,是让我经营好这个铁厂,这要是去干了别的事情,将来皇爷怪罪。。。”
  “我这也是没办法埃”
  听到赵吏的话,孙承宗的脸上显出几抹为难之色道。
  “公公是不知道,在你到鞍山驿开设铁厂前,辽东的铁价是个什么行情。”
  看着赵吏,孙承宗开口解释道。
  “自从到了辽东有了一番见闻后,我才知道,陛下为何会将西山和石景山的铁矿与煤矿收归内府。”
  “因为官府的手中若是没有物资,就无法对市面上的物价进行一个管控。”
  “就算能够以囤积居奇之罪,打击奸商,但对百姓生计来说,却毫无用处,该买不起依旧买不起。”
  “而且,若是没有官营铁厂,官府想要用铁之时,就只能在市场上扑买,而在这个时候,那些商人就会抬高市面上的物价,让朝廷出更多的钱去购买他们手中的东西。”
  “而现在那些前来建厂的船商,希望能将原木的价格给他们便宜一些,但我却不知道该便宜多少。”
  “若是没有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参与,就只能人由他们讲价,商人逐利,他们一定会将原木价格打压的非常低贱,那对于辽东的百姓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原来如此。”
  听完孙承宗的话,赵吏点了点头。
  “所以,孙巡抚就希望由杂家来当这个知根知底的人。”
  ps:至今北方地区依旧有白土炒制食物的习俗,就比如山西的特色小吃琪炒,就是白土炒面球,食用时外表依旧有一层焦香味的白土。(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