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311章 边镇转运司,砍向晋商的第一刀

第311章 边镇转运司,砍向晋商的第一刀

  明末,在对后金问题上,能出现一个左右朝局的走私利益集团,主要问题就在现在毕自严所说的事情上。
  大明的内部经济循环出现问题了。
  弘治时期,废除了开中盐法后,让一只吸血虫,靠着为朝廷向九边输送粮草而渐渐的膨胀起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光是朝廷为九边发放的军饷钱粮已经无法让这些人满足,这些人就将目光放在了边关蛮夷身上。
  通过资助蛮夷寇边,要挟朝廷封贡,开放榷场互市。
  嘉靖二十九年,北虏头子俺答汗,因不满大明死活不开放贡市,发动战争,大同总兵官仇鸾以重金厚贿俺答汗,使得俺答汗从古北口越过边墙,入寇京师,在京畿地区饱掠八日,史称庚戌之变。
  战后,虽然嘉靖答应了互市,但实际上却一直都在拖延,只在次年在大同开了马市。
  然后,双方从嘉靖三十三年,一直打到了嘉靖四十五年,经过了十二年的战争之后,双方才算是勉强放下了互相对着的长枪。
  隆庆四年十月,俺答汗孙子把汉那吉因与祖父俺答汗发生冲突,率所属阿力哥等十人前来求降。
  隆庆五年,高拱与王崇古两人促成了隆庆封贡,大同边患算是得到了一个各方妥协的解决,让这只吸血虫又从大明的身上咬出了一个巨大的创口。
  万历年间,李成梁养寇自重,这个利益集团的目光又望向了辽东。
  依旧是老一套。
  李成梁要靠着建奴的存在让万历不至于把自己给闲置了。
  而走私利益集团需要通过建奴来给朝廷施加压力,增大边饷支出。
  双方一拍即合,建奴就这么被养了起来。
  到了万历末年,互市的利润都已经不足以填饱这只吸血虫的肚子了。
  毕竟同样是做生意,互市那有走私赚的多埃
  如果说互市是五倍利,那么战场走私起码都是十倍起步,二十倍打底。
  毕竟,互市还要建奴辛辛苦苦的进山去狩猎收集,而战场走私只需要对面保证战斗力比我方战斗力强,能抢就行了。
  嗯,还能从我方这边也捞一手。
  毕自严或许不知道大明存在着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但是作为一个经济人的他,发现如果大明能够对九边的物资供应有一个具体的掌控,就能节省下很大一部份的军饷。
  这对目前需要开源节流国库的作用是巨大的。
  “朕记得。”
  手指在桌子上敲了几下,示意堂中众人安静,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道。
  “昔年海瑞的《治安疏》中有一言,复屯盐本色以裕边储。”
  “说要恢复屯耕盐引之法,让九边多储备粮食。诸位觉得此计可行否?”
  “启奏陛下。”
  第一个出声的不是毕自严,而是晋商在朝堂上的代言人,韩爌。
  “折银之法,自弘治年间废除至今,已历百年有余。前番陛下又规定了各府盐商售卖之权,如朝令夕改,恐致天下人心惶惶。”
  “嗯。”
  听到韩爌的话,朱由校难得的没有出声怼他,而是点头示意他借着说。
  “臣以为,边方军饷供给粮秣物资之事,还是要从长计议,以免动摇军心。”
  “毕师觉的是给银还是给物呢?”
  没有再接韩爌的话,朱由校看向毕自严问道。
  “回陛下。”
  闻言,毕自严若有深意的看了眼韩爌,而后开口道。
  “九边的军卒若是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是可能会哗变的。”
  “嗯。”
  点了点头,朱由校算是对毕自严的话表示了赞同,转头看向黄克瓒问道。
  “兵部。”
  “臣以为,折银为粮可以。”
  作为一个老实人,黄克瓒考虑事情往往都是从实际出发。
  “军士粮秣物资,给银是方便朝廷,给物是方便士卒。”
  “臣在梳理兵部事务,核算九镇费用时发现,将本应发放给士卒的粮饷袍袄折算成银子,很难落到士卒的手中,因为银钱容易藏匿,往往朝廷的军饷还没出了京城,就会被漂没三成。”
  “反而是直接按照朝廷规定发放粮秣物资,士卒还能得到几分实惠。”
  “毕竟,想要倒卖物资是需要门路的。而且,朝廷的兵科、各地的兵备道发现此事后,还能上书弹劾,起到个监督作用。”
  黄克瓒的意思是,实物发放,虽然也可能被人侵吞,但实物想要变现,是多了一道,乃至几道步骤的。
  就和粮食里面掺沙土一个道理,增加犯罪成本。
  而发银子,连变现都不要,毕竟这年头可不讲究一个黑钱不黑钱的。
  “说的好。”
  对黄克瓒的务实,朱由校表示了赞扬,而后仿佛是突然想起一般的转头看向刘时敏。
  “朕记得,朕让那个萧庸,拿着内务府的钱去办一个制衣厂,他弄的怎么样了?”
  “回皇爷。”
  听到朱由校的话,刘时敏眼珠子转动了几下后,连忙道。
  “他办的挺不错的,厂子规模很大,就在城东通惠河畔。”
  “织布、烫染、裁衣,从原料到成衣,他办的那个厂子都能做,现在京营的军服被褥都是他在供应。”
  “一月能产出多少?”
  “回皇爷。”
  闻言,刘时敏思索了一下后,方才道。
  “此事萧庸是向内务府汇报,奴婢所知不深。”
  “但奴婢记得,上月萧庸给内务府的奏报是,每月能产出成套的军服被褥一万五千套。”
  “嗯,是个有能力的。”
  对着刘时敏点了点头,朱由校手指在桌子敲动,眼神在堂中的众部主官的身上转悠。
  一直到最后,朱由校的目光停在了韩爌的身上。
  想要打掉晋商很容易。
  但想要打掉晋商而不造成国内动荡却很难。
  因为晋商是一个庞大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现在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一个分化。
  眼神闪烁,看的韩爌头皮发麻,将头低了下去。
  近一年的相处,韩爌真的不敢和这个少年天子硬刚。
  泰昌这个人,虽然蠢,但还没蠢到家里。
  他往内阁塞的两个人,韩爌和刘一燝。
  虽然都代表着东林,但韩爌是山西晋商或者说晋党的代表,而刘一燝是南直隶一带的代表。
  两人虽然同为东林,但却都有各自得立常
  现在,朝堂上能拍板的大佬里,东林一系人手让皇帝清理的就剩下一个韩爌。
  而且,看起来皇帝短时间内不打算对他下手。
  虽然韩爌不知道皇帝为何这么做,但本能的就觉得事情不对。
  现在听到毕自严要给九边设立转运司,他的心顿时就紧张了起来。
  先前皇帝特设辽东转运司,专司辽东物资转运,这对朝堂上的众人来说,还在接受范围之内,毕竟是战时机构。
  没办法,熊廷弼在朝堂上之所以被那么多的人弹劾,就是因为他对辽东的走私业务进行了太深的打压,断了太多人的财路。
  而皇帝又是个聪明的人,不再往辽东送银子了,从根上就断了很多人再靠着走私捞钱的门路。
  但现在毕自严要设立九边转运司,那可就是对晋党一系的官员来说,真的就是在根子上的动手脚了。
  宣府、大同两镇,是晋党的基础地。
  掌握着边关粮饷的运输,他们才能逼迫的边关将帅与他们同流合污。
  靠着漂没军饷、侵吞卫所田,他们才能积下如今的这份的家业。
  小人因利而聚,礼尽则散。
  是君子是小人,韩爌自己能不知道吗?
  就在韩爌紧张之时,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想办法阻止的思路。
  “陛下。”
  却见到吏部尚书周应秋出声道。
  “如今辽东局势暂缓,不如先在蓟镇试行此策。”
  “若蓟镇可行,则九边俱可行。”
  “。。。”
  周应秋的话音落下,堂中的众人都转头看向了他,包括最上面的皇帝。
  “试行。。。”
  嘴里念叨着两个字,朱由校手放在桌子下面掐算。
  他没记错的话,蓟州兵额是八万人。
  若是以粮秣物资发放粮草,京城府库里的粮食够不够?
  “前些日子,蓟辽总督文球上奏,告病请辞。”
  没有第一时间说周应秋的办法能不能,朱由校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诸位爱卿可有推荐之人?”
  “这。。。”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的眉头俱是一皱。
  有饵!
  皇帝搁这儿钓鱼呢!
  “臣惭愧,并无人选推荐。”
  眼神闪烁,韩爌第一个躬身到。
  “臣亦无。”
  随着韩爌出声,剩下的人纷纷跟着道。
  大家都不是傻子。
  皇帝对兵权问题有多敏感,大伙儿又没瞎。
  给皇帝练兵的徐光启,手里的兵丁被皇帝接受后,反手就给送到工部尚书位置上,和新军隔开了。
  京营改制后,至今都没人敢再说过设个劳什子协理戎政。
  现在皇帝问蓟辽总督的人选,很明白的就是要对蓟州兵权动手了。
  这个时候推荐,不是荐人,是在毁人!
  毁人毁己!
  “这样埃”
  看着没人咬钩,朱由校无趣的撇了撇嘴,身体向后靠了靠,开始思索。
  蓟辽总督,这个官职吧,他文不文,武不武的。
  说他是个文职吧,他总督的是军务,兼理粮饷,节制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个军镇。
  说他是个武职吧,他还顺带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个巡抚。
  大明的官职混乱可见一斑。
  “蓟辽总督。”
  一手撑在腮帮子上,朱由校思索着现在有谁能上任蓟辽总督。
  总不能真按历史上来,让王象乾以七十四岁高龄上任蓟辽总督吧。
  “这样吧。”
  叹了一口气,朱由校出声道。
  “准文球致仕之请,礼部拟定封增。”
  “蓟辽总督之职,析督辽东军政之权,改蓟镇总督,管保定、蓟州、昌平三镇军事,并其下卫所、边关军务。”
  “让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去。”
  说着,朱由校示意刘时敏记录。
  “武略院祭酒陈策,加蓟州总兵官。”
  “让他带着武略院的生员,整顿三地军务。”
  “臣代王在晋领旨谢恩。”
  听到皇帝的话,黄克瓒从位置上站出来,高声的道。
  这是从他们兵部往出来拉人,理应由他出声。
  “再设一个蓟镇转运使,负责京城到蓟镇的粮秣物资转运。”
  “人选六部九寺各推荐一个,写明推荐理由,上个条陈到吏部,吏部按照能力选人。”
  “陛下,不如用掣签法。”
  听到皇帝让吏部决定最终人选,礼部尚书孙如游挠了挠头,不由的道。
  “什么掣签法?”
  闻言,朱由校有些疑惑。
  选官就选官,掣签干嘛?
  算命?
  “陛下。”
  听到皇帝的话,孙如游开口解释到。
  “掣签法就是寻一金瓯,将各部所推官员名号书于竹签之上,抽签选任。”
  “此乃神宗之时,孙丕扬所创选官之法,很是公正。”
  “。。。”
  听到孙如游的话,周应秋用吃惊的眼神看向了孙如游,而后又抬头看了看皇帝。
  就看到朱由校正双眼瞪大,仿佛是打算吃了孙如游。
  你特么彪的慌么,皇帝讲究量才施用,你这时候提抽签?
  “叉出去,杖责二十。”
  手一挥,朱由校就打算让锦衣卫抽这厮一顿。
  大明因为党争闹腾出来的奇怪规定,抽签当官儿。
  万历二十三年,孙丕扬任吏部尚书,推行掣签法,抽签当官。
  当时朝中闹腾的是一片乌烟瘴气,孙丕扬这个吏部尚书就想出了这么个办法。
  吏部要如何提拔官吏,才能让皇帝、内阁、群臣都不反感,都不反对,还不会让人觉得结党营私,让大家觉得公开、公平、公正呢?
  于是,孙丕扬这个大聪明就相处了掣签法。
  遇事不决就抽签。
  这破办法一直用到崇祯年间。
  崇祯的第一届内阁辅臣就特么是这么抽出来的!
  天启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抽的。
  当时,魏忠贤已死,内阁清空,七卿(六部加左都御史)少了五个,崇祯下诏,让各部门推荐人选,他要挑人上任。
  然后,不知道哪个智障将掣签法告诉了人都不认识几个的崇祯。
  于是,崇祯集众大臣与科道言官在乾清宫,先拜天祈祷上苍默佑,再将各部推荐的阁臣姓名一一写出,装入金瓯之中,然后用箸挟出。
  第一轮夹出了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
  第二轮又补上了周道登、刘鸿训二人,组成了六人内阁。
  嗯,事实证明,这办法的确不靠谱,第一届内阁没干了多久,就给人让了位置。
  被魏忠贤赶走的韩爌回来了!
  不过话说回来,用这办法选朝臣,国家他不乱可能么?
  “陛下息怒。”
  看到皇帝拿出了廷仗要打孙如游,毕自严连忙站出来劝说道。
  “孙尚书忝为礼部尚书,有为陛下进献历代先帝旧例之责,不当因此获刑。”
  “臣等请陛下息怒。”
  紧接着,其他的诸部主官也纷纷出来劝诫道。
  “看在毕师为你求情的份上,朕就饶了你这回1
  伸手指了指已经被丁修带着锦衣卫架起来的孙如游,朱由校出声道。
  本来,他也不打算实打。
  七十一了,很容易让锦衣卫两棍子下去给抽死的!
  “掣签法,就离谱1
  朱由校扫视的看了一眼在场松了一口气的众位主官。
  “朝廷选官任能,怎可如此轻佻。”
  “内阁拟诏书,废了掣签法。”
  “把朕的话给满朝文武带到,谁再敢提朝廷用人要掣签,就让他在他家先试试。”
  “让他家所有人,包括他的妻儿老母、庖厨车夫,都通过掣签法来决定一下谁去做什么。”
  “让庖厨去拉车,让他老娘喊他爹。”
  “就半年时间,谁家要是不乱,待朕亲自去看过了,再和朕说朝廷用人要掣签1
  说着,朱由校一甩袖子就向后堂而去。
  “呼。”
  看到皇帝离去,吏部尚书周应秋算是松了一口气,然后就眼神不善的看了眼孙如游。
  “孙尚书啊,本官知道孙尚书是个博闻强记之人。”
  一起向殿外走的时候,周应秋忍不住对孙如游道。
  “但孙尚书为陛下言事之时,能不能分个时候呢?”
  “哎。”
  听到周应秋的话,孙如游伸手擦了下汗水,看了眼左右后方才对周应秋道。
  “近些日子,不是有很多人弹劾说你结党营私、僭越神器吗?”
  “我这不琢磨着帮帮你嘛。”
  “啧。”
  ps:二合一了。(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