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36章 武略院演武

第236章 武略院演武

  日当正,西苑,皇帝的御书房内。
  “有多少了?”
  放下手中的笔,朱由校舒了一口气,看向身侧的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已经有一百三十多道。”
  闻言,在皇帝身侧另外一张小桌子上办公的刘时敏抬头,数了数自己桌上已经有的奏本,小声的道。
  “俱是弹劾董应举与邓士亮的。”
  “言曰他们当街杀戮朝廷官吏,有损国体。”
  在刘时敏身前的小桌上,摆放着司礼监送来的奏章。
  因为刘时敏要在皇帝身侧听用,所以司礼监的批红都是几个秉笔太监批红后,简单写下条陈,送到刘时敏手边,方便他在皇帝问起时,对事情有个了解。
  “三十多道,真闲埃”
  闻言,朱由校摇了摇头。
  “谨守本职。”
  提笔写下了四个字,递给刘时敏。
  “全都批这个字。”
  “奴婢遵旨。”
  从皇帝的手中接过皇帝写下的条子,刘时敏一躬身,连忙回到自己的书桌前开始往奏章上誊抄。
  对于这种一群人一起因为一件事而上书的事情,这是一直以来,皇帝的处理方式。
  现在他往官员奏本上批示的这四个字,他这些日子都已经看过太多了。
  如今的大明,有太多的人想要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其人的奏本,进了司礼监后,往往就会得到这么个批示。
  虽然在处理一些“垃圾”奏章,但刘时敏的眼神却忍不住往皇帝桌案上的那堆奏章上瞄。
  那堆奏本,可都是弹劾毕自言的。
  不知道刘时敏在想什么,朱由校此刻的注意力都在董应举的新政报告上。
  有了国子监监生的帮助,顺天府的田亩清丈工作执行的非常迅速。
  短短半月,就已经清丈出三十多万亩田地,进行造册。
  而与此相对的就是,被举报的贪官污吏数量呈现一个直线上升的趋势。
  “各个该杀1
  看着董应举对贪官污吏的奏报,朱由校忍不住暗骂一声。
  他此刻体会到了雍正为何在晚年,会怒骂人心不足蛇吞象了。
  他根据最初的大明俸禄,翻了三倍给发放实银。
  别的地方且不说,这顺天府的官员,拿到手的可都是实打实的银币,在市面上,一枚银币能当二两花的真家伙。
  就这样,居然还有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贪污受贿,给他搞事儿。
  而且,根据董应举的奏报,这些人玩的还挺花的。
  和清丈科勾结的大户,把百姓田亩划分到自己名下的,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更多的是指着荒山说是田亩,然后应给百姓多造地契的。
  更有过份的,居然有一队国子监的监生,居然敢改动量具。
  对着朝廷做出的标准弓,又多弄出了大弓小弓两种测量工具。
  大户的田亩用大弓,这样测量出的田亩数量就比实际田亩数要少,地契也有了,账本也做了,但结果却能少缴税。
  而对小民,则是用小弓来量,这样测量田亩就比实际田亩要多,地契上虽然写的多了,但百姓承担赋税也更多了。
  “队伍混进了坏人埃”
  看着这五花八门、手段齐出的搞事人才,朱由校这个后世人都忍不住感叹一声,还是你们会玩。
  在这个没有遥感手段进行监测的年代,丈量田亩这件事上,猫腻太多了。
  “感觉这些个生员用起来也不是很顺手埃”
  看着董应举在奏章的最后强调,这些个生员存在偷懒的问题,顺天府的清丈工作可能还需要一个月后,朱由校又感叹一句。
  “要不让武略院的生员去?”
  突然,朱由校脑子里冒出了这么一个念头。
  但随即,朱由校就将这念头抛之脑后。
  军官培养学校,现在还是先以培养军官为主,别搞幺蛾子了。
  手指在奏本上敲动,朱由校思索着该如何解决丈量田亩过程中的问题。
  想要完全杜绝贪官污吏,肯定是做不多的。
  当年朱元璋剥皮实草,各种手段齐出,最后官吏不够用,让犯罪官员戴着枷锁上工的手段都出来了,但贪官依旧如同飞蛾扑火一般的往上涌。
  手指在桌面上轻点,朱由校心头突然冒出了一个词语,用魔法打败魔法,让当官的自己想办法。
  顺道看能不能再捞一两个那种,只想着要官帽子,不顾同僚死活的人才出来。
  “将朕圈出来的这段话,抄录出来,交给通政司。”
  思考了一会儿后,将手中的奏本递给身侧一个司礼监当值的太监,朱由校吩咐道。
  “让京中各衙门的官员,对于清丈田亩之事中,发生的这些弊政都想一想,要如何防止在新政执行的过程中,这种苛待小民的事情发生。”
  “奴婢遵旨。”
  那太监闻言,接过奏章,从刘时敏那里领了条子,连忙向司礼监走去。
  看着离开的太监,刘时敏忍不住摇了摇头。
  皇帝的这道旨意,这就是又在挑选人才,或者说钓鱼了。
  能提的出好的办法的,那就是能用的人。
  提不出办法的,趁势想要阻止朝廷新政的,那就是不能用的人。
  不过这直钩钓鱼,能钓的上来才。。。怪。
  怪字刚冒出刘时敏的心头,他就又给塞了回去。
  也不一定,大明如今的文官们的水平,可能还真有咬钩的。
  在皇帝的身后,有面屏风,屏风分为正反两面,每面上都贴着不少人的名姓。
  他现在手中的这些奏章上的人名,在他核实完毕后,都会被贴在上面去。
  虽然到目前为止,刘时敏只发现了皇帝喜欢用有实际干事经验的人这一个规律,但他总觉得皇帝让把人名往屏风上贴,有着其他的目的。
  就在皇帝让人给群臣分类的时候,承天门外。
  “好1
  一声声喝彩声从大明的中军都督府里传出,传入六部衙门中。
  “就不能让那群人去城外吗?天天这么吵闹,很是扰人清静的。”
  “别说了,赶紧干你的事儿。”
  听到下属的话,兵部尚书黄克瓒皱了皱眉头,呵斥到。
  而后,他又转向另外一边问道。
  “对面今天在做什么,怎么如此吵闹?”
  “听说,是武略院半年一次的大比将要来了,他们提前在练习。”
  自然是有文书早就打听清楚了,给黄克瓒汇报道。
  “哦,这样埃”
  闻言,黄克瓒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自从杨镐去了定辽右卫,如今武略院的主抓人是陈寅,这位可是大明的悍将。
  黄克瓒是看过陈寅的履历的,由他培训将官,黄克瓒是放心的。
  “本官也要去看看。”
  武略院的教课方式、课程内容,黄克瓒也是有所了解的。      无非就是戚继光留下的《纪效兵书》等物。
  有些好奇武略院的教学成果,黄克瓒领着几个随从,出了兵部衙门,就向中军都督府而去。
  “十矢九中,超等1
  黄克瓒方才进到武略院,就听到有人在高声的报出成绩。
  “十中九,好射法。”
  听到了报出的成绩,黄克瓒心理暗自点头赞叹到。
  他黄克瓒能成为兵部尚书,可不是只靠皇帝信任,自己本身也是有拿的出手本事的。
  单不说大明兵部尚书必须会骑马这一硬性要求。
  他黄克瓒虽然是个儒生,但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都是研习过的。
  “黄尚书。”
  见到进来的黄克瓒,正在观看生员比试箭术的陈寅也不意外,当即上前招呼道。
  这个黄克瓒,平日里可没少往他这边跑。
  也不做别的,就是来看看,老打着他手下生员的主意。
  “黄尚书今日怎么得空,来我这武略院巡视埃”
  能在万历年间屡立战功,陈寅自然是有一套和文官们打交道的办法。
  因为是个武人,陈寅对于兵部尚书当然是要保持尊敬的。
  一开口,陈寅就将黄克瓒此行的目的说成了巡视,给足了面子。
  “陈老将军谬赞了。”
  伸手不打笑脸人,黄克瓒在朝中不党不朋,却也不会无端得罪人。
  “如今边事不宁,我身为兵部尚书,也是有职责的,来这武略院看看,心里也好有个底埃”
  随意的解释了一句,黄克瓒小声的向陈寅询问到。
  “我方才进来,听说有个人十矢九中,可是真的?”
  “真的。”
  听到黄克瓒的话,陈寅点了点头,恍然到。
  “听闻黄尚书也通射术,不如就来个生员们漏上一手。”
  “算了算了,我那点儿粗浅伎俩,也就能开个一石软弓,就不来丢人现眼了。”
  闻言,黄克瓒笑着摆了摆手。
  他可是看到,现场可是放的长弓在此,各式都有,但很多人手里拿着的都是一石软弓,只有区区几人,手中拿的是硬弓。
  大明武学家茅元仪在《武备志》、《石民四十集》两部书中,提出了大明边军的四大利器,软弓、长箭、快马、轻刀。
  大明的制式弓,分为三种,分别是一石软弓、一石硬弓和二石强弓。
  弓力的测量,是将弓挂在墙上,然后往弓弦上挂重物,挂到弓臂拉满时,重物的重量就是弓力。
  一石软弓又称为开元弓,常装备骑兵和卫所军,当然,虽然名字上是叫软弓,但也是相较于京营装备的一石重弓而言。
  相较于后世,最软的大明战弓,其拉力也已经超过了现代敖永辉所用的反曲弓的拉力上限。
  至于说二石强弓,则是锦衣卫,这个是装饰作用多余实际作用。
  不过如今这个世道,大明京军能开二石弓的人有多少,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同陈寅站在一起,看着一个身材高大的生员,正手持一柄二石强弓,对着八十步外的箭靶射箭。
  每当此人射出一箭,在场的生员都会高声替其欢呼。
  “这人是个人才啊,不知是那个卫所派遣来的?”
  眼瞅着这人就要十矢十中了,黄克瓒不由得向陈寅问道。
  他对这个年轻人起了爱才之心了。
  “黄尚书,你还是别打这小子的主意了,这小子是在陛下那里挂了号的。”
  听到黄克瓒一眼就瞄中了如今武略院的天才种子,陈寅不由得斜了斜眼睛,小声的道。
  “此人叫做卢象升,是鹰扬卫的军生,应天府的秀才。”
  “鹰扬卫派遣来的五个人里,就这小子是个成材的,其他的四个都因为体质不行被遣送回去了。”
  “这样埃”
  闻言,黄克瓒也不气馁。
  武略院是杨镐弄的,但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看的出来,是皇帝主办的。
  这武略院的尖子生,肯定是皇帝先行挑眩
  “我听说,这里有不少的生员都是各地卫所军生举荐来的,不知可有什么人才,能给我举荐一二。”
  说着,黄克瓒伸手指了指边上。
  “也不要说是都能骑马射箭的,我想要些个能处理账目、调遣物资的人。”
  “这。。。黄尚书是要后勤科的人才埃”
  闻言,陈寅伸手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有是有些,但这武略院的生员将来去哪儿,都是要陛下定夺的,我却不敢开着口。”
  “嗯。”
  闻言,黄克瓒也不意外,只是简单的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
  这个事情,他还是要去找皇帝。
  毕竟是皇帝花钱培养的人才,他可不敢去摘这个果子。
  “十矢十中,甲等。”
  就在黄克瓒思索怎么和皇帝开口的时候,有人报出了卢象升的箭术成绩。
  “好1
  闻言,黄克瓒忍不住喝彩了一声。
  紧接着,就又是一人上场,从身前的几把弓中,挑选出了一把一石硬弓,拿着试了几下弓弦之后,来到箭靶的面前。
  只见其立弓、搭箭,目光一凝,左手拿定弓身,右手拉弓弦,待到弓身拉满,右手一松,箭簇就闪烁着寒光向着远处的箭靶而去。
  “砰1
  随着一声重响,正中靶心。
  “此人叫做什么?”
  “吴襄。”
  闻言,陈寅思索了一下,报出了此人的名号。
  “是如今虎骧卫中郎将祖大寿的妻兄,他是个武举人,本来打算参加明年的武举,考个武进士的,但随祖大寿进京后,就被祖大寿推举了过来,入了武略院。”
  “哦?”
  闻言,黄克瓒的眼神就是一亮。
  因为大明的军职沿袭制度,所以军官团往往内部都是有家传的。
  就比如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生前就是大明的副总兵,参与过万历援朝之战。
  这吴襄能进了祖家的圈子,就说明是个有本事的人。
  想到这里,黄克瓒就在自己的心中几下了吴襄这个名字。
  最终的结果,也没有让黄克瓒失望。
  十矢十中,不弱于前面的卢象升。
  “是个人才,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调到兵部来,最近五城兵马司有些管不住京城的治安了。”
  看着正在接受周边人恭贺的吴襄,黄克瓒摸着自己的下巴想到。(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