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20章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第220章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第220章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建个技校?”
  这是徐光启的提议说出后,朱由校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念头。
  摸了摸自己光滑的下巴,再转头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光启。
  该说,不愧是大明西学派的代表人,儒家实践学的奠基人吗?
  不过,如果建一个工学,恐怕是会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的。
  大明建武略院,是有基础的。
  各地卫所军学、武举都是武略院的基石。
  但工学不一样。
  顺天府的匠籍,可是他刚刚才给废除的。
  毕竟,先弄清楚工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该管哪些东西。
  这个是朱由校每月工作必须要有的一环。
  仔细的观察完这机器上的每条锁链,徐光启不由得感叹道。
  宝泉局视察完毕后,就是视察石景厂了。
  对徐光启摆了摆手,朱由校出言道。
  “臣领旨。”
  其实,他对办工学,也只是一個初步的构想。
  “这样吧,你先给朕列个条陈出来,总结一二,将有哪些行当,都列举一下,待朕看过之后,再想想怎么实行吧。”
  总结一下,哪些行当归属于工的范畴。
  一行人在宝泉局参观,或者说视察之后。
  他们二人也私下商议过,为什么昔年太祖爷的大明宝钞最终会贬值贬到擦屁股纸都不如的程度。
  逛完了炼铁厂,接下来就是火药的生产了。
  对此,朱由校也是非常的重视。
  他此时正在一台冲压机前仔细的观察。
  一人高的铁规车,用驴子拉着在两条钢轨上跑动。
  用来背矿,还不如让去修路呢。
  虽然徐光启是个有本事的人,通过先运输成品,后切断原料的办法,保证王恭厂没炸。
  随着矿山的扩大、矿丁的招募、炼铁炉数目的逐步增多,铁产量每日上升。
  如上月一般,在几个炼铁厂巡视一番后,朱由校非常的满意。
  而与此同时,铁轨以及铁轨车这东西也在诸多厂区中开始铺设。
  而与毕自言和袁世振不同的则是徐光启。
  “此事可行,但不能是现在。”
  “陛下的奇思妙想可真是多。”
  站在一架巨大的天平前,看着正在给每枚银币称重的工匠,毕自严与袁世振二人可谓是感慨良多。
  这称的分明就是大明的信用度,是大明的基石。
  军队,是朱由校这个皇帝的脊梁。
  根据徐光启的观察,出现这种原因是因为机器的侧面,有一堆的齿轮、滑轮。
  毕竟,一单位人力是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的,相比于背矿这种能用器械就解决的简单而又繁重的体力劳动。
  拒绝了工学的事后,一行人又在宝泉局中转了起来。
  大明如今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也不能这么用。
  而工业,则是大明的脊梁。
  宝泉局的门口,三人恭送皇帝骑马而去后,也纷纷行礼道别。
  他真正想要,是皇帝的后半句话。
  皇帝给他们讲解了什么叫做货币。
  眼前这架天平上称的,哪里是一枚枚银币。
  这架机器是皇帝给出设计思路,由大匠试做出的。
  虽然花费多了一些,但到底是节省人力多了。
  前番,和皇帝在西苑开会时,在得指皇帝有意给工部加权后,徐光启就有了这个想法。
  眼神游移,思索了一会儿后,朱由校摇了摇头。
  听到皇帝的话,徐光启拱手应道。
  同厂房内其他的辊压机相比,这台辊压机明显要节省力气。
  但朱由校这个皇帝,对火药厂自带穿越者恐惧BUFF。
  毕竟,历史上的王恭厂大爆炸太过于有名了。
  不但葬送了大明多年的火药存储,还送走了天启的三儿子,让天启绝后了。
  大明的火药生产,粗略的分为3+1的步骤。
  前一个3分别生产硝、碳、硫。
  而最后的1则负责将原料根据配比,生产出合格的颗粒火药。
  为了安全着想,朱由校这个皇帝只视察前三厂,最终的混合生产厂是不会去的。
  带着人来到原料生产区,看着正在露天熬硝的工匠,朱由校忍不住摇了摇头。
  在化工行业没有蓬勃发展以前,虽然大明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全世界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但产量和后世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硫磺和碳的生产,相对之下比较容易。
  中华地大物博,总能找得到现成的硫磺矿,唯一的问题就是运输了。
  而碳则只要将木头烧好后研磨成粉就可以了。
  但硝,这种指硝酸钾的化合物却是困难。
  大明京师制备火药用的硝,主要是山东产的土硝。这玩意儿就算是有现成的矿石,用土法进行提炼,还是略微有些繁杂。
  故此也就有了“熬硝千日,不抵将军一炮”的说法。
  前番,徐光启将王恭厂一半的储量都给掏了出来,然后在皇帝的授意下,给辽东的熊廷弼送了过去。
  为此,熊廷弼能收复失地,真的就是拿钱给砸下来的。
  “化学学的虽好,但这往生产上用,还是有些距离的埃”
  离的老远,看着一个工人正用柳木棍子搅动锅里的硝料,朱由校咂着嘴,心里暗自道。
  从理论到生产。
  从实验室手摇瓶子到生产线搅拌机。
  这中间的距离,不是轻易能跨过去的。
  他虽然掌握着理论,但对于生产,特别是大规模生产,真的就是一窍不通,暂时帮不上什么忙。
  当朱由校视察完了石景厂,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当夜,朱由校就在石景厂住了下来。
  而就在朱由校这个皇帝巡视石景厂时,南海子。
  “这些人干活儿真慢埃”
  手中端着杯茶,坐在个小山坡上,看着下方正在搬砖的言官们,魏忠贤不由得摇头叹道。
  “干爹,要不孩儿去抽他们几鞭子,让他们搬快些。”
  听到了魏忠贤的话,他的干儿子魏庆不由得出声道。
  “滚一边儿去。”
  斜眼看了下这个憨货,魏忠贤脸色一变,当即骂道。
  “唉,唉。”
  知道马屁拍在了马腿上,魏庆不敢多留,麻溜的转身离开。
  “还是皇爷的办法好埃”
  训斥了干儿子后,魏忠贤将茶杯放在小桌上,伸出脖子又仔细的看了眼下面正在干活的言官们,摇头赞叹起了皇帝的智慧。
  以往,大明对朝臣的惩罚措施,由轻到重,不过是廷杖、贬斥、杀头。
  但对于目前的大明文官们来说,廷杖、贬斥是明摆着让那些人养望,而杀头则是坏皇帝自己的名声。
  现在皇帝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拉出来的这个搬砖的惩罚措施,可谓是相当的有效。
  养望?想啥呢?
  连家都没法回,顶多允许家人前来探望。
  搁工地上劳动改造,啥时候改造目标完成,啥时候再回家。
  往日,魏忠贤没少听说或者见到,有朝臣在被万历廷杖或者贬斥后,在民间的声望就大大滴涨上一波。      但现在,即便是掌握着东厂这个监察机构,魏忠贤也没听说这批劳动改造的人中,有谁的威名大涨。
  非常的反常,这些人进了南海子工地后,居然没人给求情。
  起码,他是没在京城的舆论场上听说,有谁同情这些人。
  “奇了怪了。。。”
  看着一个个正在搬砖的言官,魏忠贤忍不住心里嘀咕。
  如果让朱由校知道魏忠贤的疑惑,他恐怕会感叹一句,魏忠贤居然长脑子了。
  越是大型的组织,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就越复杂。
  就如同九头蛇一般,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
  在皇帝强势,多次对言官群体送出了皇恩铁拳的情况下。
  没脑子的这会儿不是在刑部候审,就是在南海子劳改。
  而有脑子的人,往往都不会人云亦云。
  一个有自己主见,还握着对朝臣的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对于朝臣们,就是最为恐怖的生物。
  在看到皇帝对官员的手段后,谁还会替这些人发言呢?
  当时间来到傍晚。
  “到点了,下工了,下工了。。。”
  从总监司的钟声开始,再到不同工区的铜锣,不同工地的哨声。
  意思相差仿佛的声音,在不同的工地,不同的身份人的耳中响起。
  “吃饭咧,休息咧。”
  随着监工的声音响起,不管是犯官,还是工人,亦或者监工,都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儿,向着住宿的棚屋而去。
  整个南海子,四散分布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工地。
  虽然南海子的外围有着围墙,但到底是没那么多的兵去巡逻。
  而为了管理的方便,还是在各地分区建造了棚屋和简单的围墙。
  又因为聚集了太多的人,为了防止盗贼,还沿着棚屋建起了围墙,墙壁上扎着瓦片之类的尖锐之物,有的地方甚至于还有血。
  而每个棚屋区,还养着凶猛的狼犬,多则几十条,少则十几条,每到夜晚,都会有专人带领着巡逻——这是上次南海子“闹鬼”之后,新推出的管理政策。
  “今日可累死我了。”
  翰林院庶吉士缪昌期锤着自己的腰,看着身边的御史袁化中道。
  “可不是,一块转几十斤重,要背好几里的路。”
  从自己的床铺侧拿起个茶碗,来到水桶前,袁化中也顾不上脏不脏,舀了一碗水后,就往自己的嘴里送。
  待他喝完,将舀水的地方让给其他人。
  “这一个月的时间都没到,我这手就已经开裂。”
  将自己的碗放在床头,也顾不得身上衣服的脏乱,一屁股坐在床铺上,袁化中苦着个脸。
  “这苦日子可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埃”
  “呜呜呜。”
  “我一个富家子弟,何时做过搬砖这等下贱之事,陛下辱我,陛下辱我埃”
  随着袁化中开口,也不知是谁,用哭腔开口道。
  “陛下,何必如此折辱臣等埃”
  情绪这种东西,是会传染的。
  随着一个人开哭,棚屋内的众人顿时纷纷哀嚎了起来。
  南海子工地的劳动,是皇帝定下的。
  卯时中(六点)起身,吃了早饭,就是跑操。
  辰时初开始上工,也就是搬砖。
  接下来一干就是两个时辰!
  中午休息一个时辰后,接着再干两个时辰。
  差不多就是后世的八小时工作制。
  但这对于这些个平日里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官员们来说,痛苦程度差不多就相当于砍头了。
  平日里,谁受过这种苦?
  就在众人的情绪崩溃到差不多的时候,有锦衣卫来到门口大声喊到。
  “嚎什么嚎。”
  “到放饭的点儿了,来迟的人就别吃了。”
  “就来,就来。”
  听到锦衣卫的话,袁化中也顾不上再安慰身边的同袍,拿起自己的碗就向外面冲去。
  而随着他的动作,棚屋内的其他人也纷纷惊醒过来,连脸上的泪痕都顾不得擦上一把,就向放饭的地方赶去。
  “你的,下一个。”
  打饭的位置,庖厨的身前是一口大锅,锅里熬煮着一锅烩菜。
  工地上的伙食,对于后世的人来说,恐怕是难以接受。
  简单的腌大白菜、野菜、豆腐,放上盐后,一锅乱炖,顶多加块猪油或者菜油。
  主食也不是馒头或者米饭这种后世人离不开的细粮。
  而是简单的在煮米、煮麦。
  字面意思,麦子、稻子脱壳之后,不经研磨,直接煮熟就吃。
  工地上可不讲究什么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能吃饱肚子就行。
  袁化中先去盛了一碗煮米,再到庖厨身前来上勺烩菜。
  也没回棚屋,就在周围找个地方,坐下就刨了起来。
  “狗都不吃的东西。”
  皱着眉头咽了口粗粮下去,袁化中心里暗骂道。
  虽然嘴上在骂,但袁化中手上的动作却不慢。
  饿着肚子去干活儿的感觉,他可不想再体验一次。
  犯官和城建营的劳工还是不同的。
  劳工中,若是表现优异,还能得到奖励,就比如鸡蛋、鸭蛋,或者监工们才有的炒菜。
  这个是为工人的积极性。
  但犯官们是不会有的。
  而且这个地方,你有银子也不管用,监工的锦衣卫,都是来自各个工地,三日一换。
  想要吃顿好的,只能等每月一次的家属探视时,能盼着家属带来点好的了。
  这南海子工地的管理,在这些个犯官的眼中,真的是魔鬼。
  此外,还有病了、伤了的问题。
  这些个锦衣卫居然不是去京城延请名医。
  而是直接送去让太医院的太医诊治。
  太医院太医啥水平?
  大明的皇帝都不相信。
  居然让这些人来给他们瞧病,纯粹就是拿他们练手。
  他们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苦了?
  虽然他们吃的保,穿的暖,睡的足。
  生活水平,怕是外面很多的平民老百姓都比不上。
  但也要看他们以前是个什么身份埃
  时间和繁重的劳动,是最能消磨人锐气、心劲的法宝。
  这些个犯官们,从一开始对于搬砖就是个排斥的态度。
  但胳膊扭不过大腿。
  饿上一两顿,就老老实实了。
  就如后世的一句话一般。
  打死也不干,打不死就干了。
  人都是现实动物,别管最初的抵抗意志有多么的激烈。
  但在饿肚子的生存本能下,百炼钢也能给你饿成绕指柔。
  此刻,很多的犯官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
  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再也不敢和皇帝对着干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