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37章 辽东改制的序幕

第137章 辽东改制的序幕

  第137章 辽东改制的序幕
  正月十五,元宵节。
  过了今天,年就算是过完了。
  值此佳节,熊廷弼却没在过节,而是一个人在经略府中翻看着皇帝给他的小册子。
  他是湖广人,这次到辽东来,老婆孩子都没跟着。
  “经略,内喀尔喀蒙古使者传来消息,他们的盟主宰赛被建奴给放了回去。”
  就在熊廷弼读皇帝的小册子读的入神时,步兵游击将军茅国器进来汇报道。
  “嗯?宰赛被放回去了?”
  闻言,熊廷弼抬起头,一脑门的问号。
  “建奴想干什么?拉拢内喀尔喀诸部?”
  孛儿只斤·宰赛,蒙古内喀尔喀五部领主,又被称为斋赛、介赛等。
  万历四十七年,在铁岭失守后,宰赛一方面是收了熊廷弼的银子,一方面是想落井下石,拿下铁岭,给自己一个能安稳发展的基地,率军和建奴在铁岭激战一场,兵败被俘,为大明安定辽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加上努尔哈赤要征讨叶赫部,这才让熊廷弼有足够的时间整顿辽东军镇,万历四十八年有了两挫努尔哈赤的战绩。
  “卑职以为,建奴今年恐怕是要全力进攻辽东。”
  看到熊廷弼的表现,茅国器拱手说道。
  “这次内喀尔喀的使者来,是想要问问,今年他们若是继续袭扰建奴,每年赏银万两,在广宁互市的事儿,还算不算数。”
  “算,当然算。”
  合上手中的小册子,熊廷弼点了点头,对茅国器道。
  “你去告诉内喀尔喀使者,不但本经略许诺的赏赐算数,若是有斩杀建奴,拿着建奴的辫子脑袋到沈阳来,成男首级三十两,活的五十两。”
  “经略,这。。。”
  闻言,茅国器有些惊讶,然后担忧的道。
  “这赏格比我军的赏格都高啊,这么做,会不会让弟兄们觉得不公?”
  割首记功,从商鞅搞出来后,就被历朝历代沿用,清朝毛隆保的《见闻杂记》有这样一句话:乡亲,我苦甚,无钱用,愿借尔头,可领五十两赏格。
  辽军,或者说明军的军纪早就已经混乱不堪了。
  萨尔浒之战前,杨镐为什么迟迟不肯出兵?
  因为他在整肃军纪,推出了罚约十四条,其中三条都和借脑袋有关。
  杀中国(汉人)被掳人民报功者斩。
  滥杀投降夷人及老幼妇女充功者斩。
  争夺(友军)高丽(朝鲜)及北关(叶赫部落)所获首级者斩。
  但,一直被催促出兵的杨镐到底是没做成,哪怕是萨尔浒大战开干时,军纪也不咋样。
  萨尔浒大战时,北路军将领杜松率部一万人渡过浑河,向驻守在吉林崖的后金军发起猛攻。
  杜松自己本身就是名将,麾下也是自己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的部下也是从蓟镇选出的精锐。
  但打起来之后,明军的老毛病就犯了。
  每当有后金士兵被击倒时,周围就会有十几人蜂拥而上,争相割首。
  结果就是,以少打多,又被围攻,杜松部全军覆没,杜松本人面门中箭而亡。
  “不公?”
  闻言,熊廷弼晃了晃手中的小册子。
  “皇上的军改,让我在辽东试试行,今后辽东的赏赐方式变了,按照全建制斩首之数均赏,这个事我还在考虑,你且不用担心,待我整军之时,会吩咐下去的。”
  很明显,熊廷弼现在不想说这个话题。
  “你就把我的话告诉内喀尔喀诸部,本经略不怕出不起钱给他们内喀尔喀诸部,就怕他们割不到足够的脑袋。”
  “是1      闻言,茅国器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拱手后退了出去。
  “建制、军赏都要改,这可真是难死我埃”
  而在茅国器走后,熊廷弼看着手中的小册子不由得担忧了起来。
  前线军改,也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想的。
  不过万幸,皇帝没把这个得罪人的活儿交给他,而是交给了杨镐,先在广宁实行。
  如果说熊廷弼是担忧,那么此时的杨镐和孙传庭就是满面愁容。
  为难人,太为难人了。
  此时,广宁中最大的衙门里,集中了广宁的文武诸道官员、将军。
  孙传庭与杨镐两人并坐,中间隔着一张小桌子,在桌子的后面,放着用黄缎盖着的尚方宝剑。
  而中间的小桌子上,则是放着足足五枚印信。
  两枚属于杨镐,分别是定辽兵马使、定辽右卫守备使。
  三枚属于孙传庭,分别是定辽兵马副使、广宁知府、广宁守备使。
  五枚官印,一枚文印,四枚武樱
  这五枚印章都是皇帝新让人刻的印,四品以上,文官用龟钮,武官用虎钮。
  看着下方躬身行礼后,就矗立在堂中的众将官们,杨镐忍不住用只能用两人听到的声音向孙传庭抱怨道。
  “今天做军改之事,伱怎么把文官也喊来了?”
  身体向孙传庭斜了斜,杨镐只感觉被架在火上烤。
  萨尔浒大败,他败军辱国,大明上下恨死他的人不知道多少。
  帮皇帝初建武略院,让他在文官群体里直接混不下去了。
  这现在,要是再在文改上插一手,他还能活着回顺天吗?
  “如今我是武职,这插手政务,恐有越权之嫌埃”
  “大人觉得,若是不把文官喊来,我们俩能完成军务改制吗?”
  闻言,正襟危坐的孙传庭也向杨镐斜了斜,小声道。
  “参政、巡察、分巡道、兵备道这些人,你觉得是武职还是文职?”
  “额。”
  孙传庭的话说完,杨镐忍不住眨了眨眼睛。
  然后就感觉到头疼。
  因为吸收了前宋冗官的教训,大明对增加官员这件事很是谨慎,这就导致了大明的官职太踏马的乱了。
  参政、巡察、分巡道这三个还好说,都是文职,原则上讲,只负责民事。
  而兵备道,这个就比较暧昧了,兵备道是文官干涉军务重要的一环。
  从职责上来说,兵备道的责任是稳定地方治安,同时又协助巡抚处理军务,包括操练卫所军队和地方民快,缉捕盗贼镇压民乱,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等等。
  但在有的时候,兵备道还要负责整饬文教、兴修水利、修筑城墙、管理盐政马政驿站等等。
  “你打算怎么做?”
  知道孙传庭这个不讲武德的年轻人身上肯定还有一份或者多份皇上的密旨,杨镐直接了当的问到。
  孙传庭动了动肩膀,才回答杨镐的问题。
  “撤了呗,还能怎么做。”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