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都市言情>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21章 卫所制

第121章 卫所制

  第121章 卫所制
  “朕今日想说的第二件事,是各地卫所。”
  放下茶杯,将科举的事丢在脑后,朱由校看向堂中众人道。
  “自永乐末年,卫所田减少,卫所军饷不足,皆靠国帑出银,国帑不足,又求之于内帑。”
  “萨尔浒大败,光是辽东一镇饷银,朝堂三征辽饷银,又从内帑出银。然内帑收入有限制,终有溃竭之日。”
  “李唐府兵制崩溃,则有安史之乱。我大明卫所腐溃,则有辽东之乱。”
  “朕想要改革卫所,诸爱卿有何教朕?”
  放下茶杯,朱由校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这。”
  闻言,朝中众人面面相觑。
  这个问题有点儿超纲了埃
  “启奏陛下。”
  这时,曾经在山西做过官儿的毕自严又站了出来。
  满堂文武,如今就他的履历丰富,话语权最重。
  “大明卫所制,一概以每顷(百亩)粮十二石、草九束为准。臣在山西,见上田一亩可收一石半粮。而下田地土瘠薄,一亩收入不过数斗,若遇灾年,颗粒无存。”
  “除此之外,各地镇守、总兵、士绅豪右、勋臣外戚,或买卖,或强占,隐卫所辖膏腴之田,独留贫瘠下田让军户耕种。”
  “卫所田两百余年未有增加,而军户人数屡年累积,上缴赋税后,所余之粮,并不足以养活全家人口。”
  “有此三害,卫所田粮产出减少,军户不堪重税,纷纷逃逸。终致卫所无法供养军镇,需朝廷出饷银养军。”
  毕自严是个干实事的人,三言两语,就将大明卫所制的问题说了清楚。
  第一,地不行。
  第二,被人侵占。
  第三,税重了。
  “说的好。”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
  毕自严不亏是个经年老吏,对于下面的腌臜事了解的非常多。
  而且胆子还大,敢在这朝堂上提出来。
  “昔年,太祖皇帝与刘伯温定卫所之策时,曾有言,吾养兵百万,不耗百姓一粒米。”
  “是因为朝廷给了军兵家属,足够养活他们全家的田亩。”
  “如今卫所田已不足以养活各地军镇,朕想要统计各地卫所、军镇所辖之兵丁,将卫所田分于军户,诸位觉得如何?”
  “这?”
  听到皇帝的话,一众文官相互看了看,都选择了沉默。
  “启奏陛下,臣反对。”
  这个时候,一个斩钉截铁的声音响了起来。
  却是新到任的户部侍郎袁世振在尚书李汝华的鼓励下站了出来。
  不过他的第一句话就让李汝华差点儿闪了腰。
  “臣以为,当重启昔年张太岳变法,定权柄、课吏治、信赏罚、一号令,清天下田亩,而后再行分田。”
  “哦?却是为何?”
  听到袁世振要重启张居正变法,朱由校意外的看向这人。
  “陛下怜惜军户,将卫所田分于小民,可免其受上官苛待之苦,又可增朝廷赋税。”
  “然臣在淮北,发现淮北有豪门大族以朝廷优免招揽小民,小民不堪朝廷重税,投献田亩于大族,逃避赋税。”
  “而主官为了完税,却又分摊赋税于未免之田,致使小民弃地流亡。”
  “有此二害,终致朝廷岁入减少。”
  “如今,陛下为官吏足俸,又废优免新例,臣以为,应先理税赋,增国帑岁入,理清朝政,再行分田地。既可为解朝廷燃眉之急,又可不致军镇震荡。”
  “此乃某国之言埃”
  听完袁世振的话,朱由校点着头,感叹了一声。      大明永远不缺做事儿的人,而是缺少做事的机会。
  而后,朱由校的话风一转,对张问达说道。
  “都察院,地方豪族以如此方式拖欠赋税,你们的各道御史平时是干什么吃的?”
  “臣有罪。”
  闻言,张问达只能一脸憋屈的站出来,躬身请罪道。
  习惯了,习惯了。
  皇帝没事干,就骂整个都察院,骂他,习惯了。
  “派遣各道御史,前往任职之地,察查此事。朕不管他是家族有什么人是高官勋贵,还是有什么功名在身,逾期不完税者,悉数罢官,褫夺功名。勋贵、外戚,废爵1
  “再传信告诉派去南边的那几个御史,要严加察查,各地主官敢有分摊赋税于黔首之身者,械送京城。朕倒是要看看,是什么人,胆子如此之大。”
  “臣遵旨。”
  听着皇帝的话,张问达搓了搓牙花子,躬身道。
  而随着皇帝的口谕下达,朝堂上的众人一个个像是鹌鹑一样,低着头。
  想到了,早就想到了。
  从皇帝给京官员足俸,废优免新例时,就想到了。
  不过,大伙儿没想到的是,皇帝居然要下这么狠的手。
  这比当年的张居正还要狠埃
  毕竟,当年张居正可没说不交税就废人功名的。
  而听着皇帝的话,袁世振不知道为何,感觉自己这脖子有些凉埃
  “那卫所分地之事,就暂且搁置,先从清理田亩开始吧。”
  一挥手,朱由校说道。
  “如今,京营已抽调精锐分编两卫与城建营,这丈量田亩之事,就从顺天府开始,给天下做个样子。”
  “课吏治,清田亩,理赋税。”
  “京畿地区的民事就交给内阁,军事朕会安排专人去做。”
  “回去之后,内阁连同六部给朕拿出一个章程出来。”
  “臣等遵旨。”
  闻言,韩爌等人躬身说道。
  如今的内阁,只有韩爌一人,根本就没有决策权,更别提掣肘皇帝了。
  而六部主官,大致上是和皇帝在一条阵线上,顶多在权力划分上有龌龊,但有皇帝居于中间,不会把问题摆在明面上。
  又给众人说了一些勉励的话后,朱由校这才挥手让众人离开。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
  看着离去的众人,朱由校口中念叨着张献忠的《七杀碑》。
  如今,他只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军权在手,他就不怕这些人给他闹个幺蛾子出来。
  先从顺天府开始,就一句话,有种造反。
  有件事情,崇祯到死都没有弄明白,大明的根基,是低税养了两百余年的黔首小民,而不是所谓的士绅豪右。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军出身,他深刻的知道下层百姓造反的恐怖,制定了低税养民,卫所成军的政策。
  明旨清查田亩,要将田亩分给军户,卫所军丁就会跟着他干。
  只要有口饭吃,没人会选择造反。
  大明能造反的只有两类人。
  泥腿子和藩王。
  以李自成为代表的下层黔首,以朱棣为首的各地藩王。
  诸侯争道,黔首求存。
  而那些个豪门大族,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那个魄力造反吗?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