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重启大宋:从科技兴国开始> 287 送给太子天大礼包

287 送给太子天大礼包

  童贯在晃的时候,早有一个小太监上前扶着他。
  宗舒这厮的嘴,也不知道怎么长的,说出的话,连削带打的,任谁都受不了。
  还郑重其事地提醒大家,今后不要再提“割”字,免得伤害了童贯这些太监。
  这假惺惺的安慰,分明是往童贯的伤口上撒盐啊。
  虽说童贯早已是无根之人,伤口早已痊愈,但宗舒的这把盐,直接撒到童贯的心尖上。
  不过这厮的话有毛病!
  他说除了童贯这些太监,其他的人包括徽宗都可以割。
  这不是说,皇上可以割了,当太监!
  徽宗正在兴头上,一时没有听出宗舒话里的毛病,别人发现了,也不敢提出来。
  徽宗走到稻田边,捡起一把镰刀,宗舒挥起镰刀,为徽宗做起了示范。
  赵楷、赵构以及大臣们都纷纷拿过镰刀,围着三亩地割起来。
  刚开始大家割下来,不会捆,只管割,从南方招来的那家农户,在后面替大臣们收捡残局。
  因为对割稻不熟悉,一些人直接把稻穗踩进了泥里。
  虽说王公大臣们干活不麻利,但是人多呀,不一会儿,就把稻子割完了。
  众人立在田梗上,看农人打稻谷。
  一只小船被推到稻田中央,上面蒙着一层麻布。
  农人拿着一捆稻子就在船里“砰砰”地摔打,谷子就从谷穗里打将出来,掉入船底。
  早有人取来了量具和秤。
  终于打完了谷子,农人装入量具后一个一个地上秤。
  陈旉负责记录,最后声音颤抖地报着亩产:密县水稻实验田一号,亩产稻谷,四……百……斤!
  天啊,这亩产居然达到四百斤!
  这是创下历史新高了!
  要知道在南方,亩产才三百五十斤,这一下子就突破了四百斤大关。
  要知道刚才收稻子的人都是一帮生手,毛手毛脚的,人多,浪费在地里也有不少!
  也就是说,这四百斤亩产还算是少说的。
  陈旉虽说对亩产有一个大略的估计,但也没料到亩产会超出南方这么多。
  一方面,这与土质有关系,与他的精耕细作有关系,还有,这里的肥料充足。
  户部尚书侯元功忙不迭地向徽宗解释着亩产,介绍着这一历史记录是多么的不容易。
  徽宗听得高兴极了,事情就这么就解决了?
  陈旉向徽宗介绍了这种稻子的特点,生长期短,而且耐旱。
  在密县获得了丰收,这种稻子在北方绝大多数地方都能种植。
  按户部尚书侯元功的估计,北方其他地区,将旱地改为水、旱两用地,就算技术不如陈旉,亩产也不会比南方的亩产低。
  “如此说来,长江以北到黄河流域,又将成为苏湖一样的稻米主产区?”
  徽宗说话时,嘴唇也打起了哆嗦。
  想一想,北方多大的地方,如果稻子、小麦轮作,天呐,大宋以后,根本不为粮食发愁了!
  大宋的粮食充足了,连打仗也有了足够的底气。
  不是说了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辽人、金人不时犯边,来大宋抢劫,抢的不就是粮食吗?
  等大宋的粮食充足了,送他们一些,不就不用来抢了吗?
  这岂不是,不用打仗了?
  老祖宗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自己手里,解决了!
  徽宗越想越是深远,越想越是幸福!
  幸福是如何得来的?
  徽宗抬眼就看到那幅玩世不恭、嬉皮笑脸的样子,正是宗舒。
  他当时说要搞南稻北移,要在密县试验种植水稻。
  大家以为是开玩笑的,没想到,真让他搞成了。
  “宗舒,你这稻米,成本几何?”
  蔡京想到了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这种稻子成本极高,在北方也没有什么推广价值。
  不用宗舒回答,陈旉主动道:“这位大人,这稻子,成本和江南地区的相差无几。”
  蔡京马上怀疑宗舒之所以不想让大家来密县看,是想自己多种一些,囤起来,等明年闹粮荒的时候高价售出。
  不少大臣琢磨起来,蔡京说得完全有道理。
  宗舒真的是会赚钱,现在已经是大宋首富了,他每做一样东西,都能赚翻。
  他种出来稻米,自然就是为了赚钱。
  稻米的成本和江南差不多,他没有了成本优势,那就只有囤积居奇了。
  宗舒笑吟吟地听着大家议论,陈旉却是脸色涨红,为宗舒鸣不平:
  “这位大人,诸位大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被宗师招到这里,他就告诉过我,如果在密县种植水稻成功,他就马上推向整个黄河流域,造福于我大宋百姓。”
  “我宗师之境界,岂是你等所能比的?”
  陈旉的话,让大家一时默然。
  哈哈,宗舒高兴得合不拢嘴。
  陈旉平时就是个闷葫芦,没料到对自己的评价这么高!
  陈旉以前喊他宗少爷,今天却主动把他叫“宗师”。
  稻子亩产四百斤的数据出来之后,陈旉震惊了,他不认为这完全是他的功劳。
  这里最大的功劳是宗舒!
  如果不是宗舒坚持在北方种稻子,并且提供一切方便,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个亩产的历史纪录。
  宗舒当时解释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只要有合适的温度、阳光和水份,稻子哪怕是在大海里也能活。
  在育苗期间,宗舒让玻璃厂为他生产了特殊的玻璃,并且一块一块地搭建起来,保证了里面的温度。
  在这种环境中育出来的苗,温度可控,比南方育的苗,质量还要好。
  育苗只要一成功,稻子的丰收就有了一大半的可能。
  接下来,宗舒为他运来了一种肥料,叫做磷肥,说是从火柴厂里拉过来的,这种是用磷矿尾料与夜香、草木灰等混合制作而成。
  在插秧之前,宗舒说要先把这种磷肥撒进田里,作为稻田的基料。
  宗舒解释说,稻子的蘖期、灌浆期、结实期均需要磷。
  磷肥以早期施用为好,因为磷在稻体内移动性大,前期吸收的磷酸贮蓄在水稻体内,后期可以转移再利用。
  同时,土壤对磷肥的保蓄能力较强,不易淋失,早期施用的磷肥到后期仍比后期施用的效果好。
  陈旉开始不以为然,他在南方种的稻田,只是用的粪便等肥料。
  后来他才知道,宗舒和林灵素从夜香里提取出来了磷,这种可以作火柴。
  他这才明白,敢情不是人体的粪便有肥力,而是含有磷的原因。
  直到今天报出四百斤的亩产,陈旉才感到,宗舒的磷肥,是这次亩产破纪录的关键。
  只有宗舒的磷肥,才是与他之前种稻子的唯一不同之处。
  下一步,陈旉决定再作一个对比实验,看看不上磷肥,亩产到底是多少。
  蔡京不由得讷讷,被一介农夫给骂了!
  而且被骂得哑口无言。
  原来,宗舒做南稻北移的时候,就打算着推广,而不是自己种而后囤起来。
  什么时候,宗舒这么为朝廷着想了?
  再一看赵桓满脸欣喜,蔡京和一众大臣明白了,宗舒之所以没想赚钱,主要是他想给太子送一个天大的礼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