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御宅屋>书库>奇幻玄幻>三国:鼓动曹操去抢宫殿> 第192章 相助江东?

第192章 相助江东?

  对于孙权,张昭其实是有些看不上眼的。
  当年的孙策虽霸道,但对张昭却极为礼遇。
  文武之事, 一以委昭。
  张昭对孙氏的江东基业,是有极大贡献的。
  后来周瑜加入,才分走了军事的管理权。
  但张昭此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太直,喜怒形于色,有时候不太给主公面 子 。
  孙策知道自己的见识远不如张昭,所以便悉数照做。
  事实也证明,绝大多数时候,张昭是对的。
  但孙权却是从小熟读百家经典,自诩胸中韬略不在张昭之下。
  张昭的强势,便让他极为反感。
  所以自孙权上位伊始,他便有意地拉拢周瑜,打压张昭。
  而这就让张昭更为不满了。
  在他看来,孙权过于阴柔,过“一二七”于玩弄帝王权谋,非雄才伟略之主。
  孙策,号称小霸王,有万夫不当之勇。
  但事实上,张昭等人皆知,孙策的谋略也非常厉害。
  甚至说,孙策的谋略布局,不在武艺之下。
  只不过,孙策故意以匹夫身份示人。
  这从孙策成功从袁术处脱身、打下江东基业、笼络张昭、周瑜等人,这一系列的操 作中就能看出。
  在张昭心中,孙权远不如孙策。
  这种不满,张昭不经意通过言语表现了出来,令得孙权极为不满。
  其实,张昭与孙权的矛盾点就在于:
  孙权和江东基业,哪个排在第一位。
  在张昭看来,他面斥主公,并不是不给孙权面子,而是为了江东的基业着想。
  也就是说,在张昭心中,江东基业要大于孙权。
  但孙权要的是个人权威不容置疑。
  没有他孙权,就没有江东基业!
  尽管在大多数时候,这两者是一致的。
  “张公,可有良策?”
  孙权又问了一次。
  这是自他上台以来,为数不多的主动请教张昭。
  张昭微微颔首,心中却是泛起一丝苦笑。
  开门揖盗,拒曹不成,反养虎为患。
  若是在刘备和曹操之间做一个选择。
  张昭宁愿选择曹操。
  至少,以徐子玉的执政之能,必会让江东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
  对孙氏无甚好处,但对江东百姓而言,却是有天大的好处。
  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孙策临终前托他辅政,他必须要力保孙氏的江东社稷。
  虽看不上孙权,但张昭仍恪守臣子本分,当即献策:
  “主公,至此特殊时期,不妨试试向徐司空求援。”
  “老夫听闻,徐子玉就在荆州城中。”
  孙权凝目看向张昭,确定老家伙不是在说气话。
  “求助徐然?”
  “张公,人家是来谋取咱江东的!”
  “姓徐的巴不得我们和刘备斗得你死我活,这样他才能坐收渔利!”
  孙权强忍怒气。
  本以为老东西会有什么良策。
  没想到,竟是馊主意。
  张昭真的老了!
  不只是孙权,其他诸公也均是议论纷纷,连连摇头。
  孙权看向鲁肃,示意他斥责一番张昭。
  鲁肃本来是低垂着头的,听到张昭的话,骤然抬头,眼中闪过一抹精光。
  但旋即,他又将头低了下来。
  见鲁肃也无视自己,孙权皱眉,心中越发不忿。
  张昭微笑,看向孙权。
  “主公,不妨问问公瑾的意见。”
  孙权表情微微一滞,什么意思?
  他下意识地看向周瑜。
  却见周瑜正恼怒地瞪着张昭。
  见孙权看来,周瑜面露尴尬之色。
  张子布,你自己得罪主公,拉我下水作甚!
  周瑜只当是没有听见。
  “公瑾,你怎么看?”
  却不料,孙权直接点了他的名。
  这下由不得周瑜继续沉默了。
  “主公,张公所言,可以一试。”
  周瑜只得硬着头皮作答。
  孙权一愣,怔怔看向周瑜,旋即又看向群臣。
  莫不是自己听错了?
  周瑜竟也认为,徐然会相助江东?
  这……
  孙权有些懵逼, 一时有些想不通。
  于徐然而言,坐山观虎斗,待双方斗得两败俱伤之时,再下场是收割,岂不是坐收 渔利?
  相助江东?
  孙权表示无法理解。
  群臣也炸了锅,议论纷纷。
  有挨着张昭和周瑜坐的,向两人询问。
  但两人皆沉默不语, 一概不理。
  “子敬!”
  眼见撬不开张昭和周瑜的嘴,孙权只好向鲁肃施压。
  孙权的目光已有些不善。
  鲁肃嘴角抖了抖,最终还是叹了口气,起身上前
  他来到孙权身边,低头道:
  “子布和公瑾非是不说,而是怕拂了主公面子。”
  “徐子玉图谋江东不假,但也会相助江东。”
  “因为在他看来,从主公手中夺取江东,也比从刘备手中夺取,要简单得多。”
  “他也不想刘备一统江东。”
  “所以,只要咱们开口,徐然定会答应。”
  鲁肃的声音极低,只有孙权一人能听到。
  孙权的脸色,顿时变得无比难看。
  他骤然扭头,看向鲁肃。
  鲁肃使劲低着头,不敢与之对视。
  奇耻大辱啊!
  年少的孙权,深深地吸了口气,竭力压制情绪。
  他冷冷看向张昭和周瑜,冷哼了一声。
  “我初掌江东,还有很多政务需仰仗张公和公瑾。”
  “以后有话,不妨直说。”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
  “张公,便由你给修书一封,派人即刻送给徐司空。”
  不等张昭答应,孙权直接揭过此话题,再次开口:
  “眼下最紧要的是筹措军粮。”
  “子敬,你与四大豪关系匪浅,此事便交由你去办,明日午时,给我答复!”
  鲁肃暗暗叫苦。
  鲁氏的确是江东望族,与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关系不错。
  但这涉及到家族命运、前途。
  岂是凭个人感情关系就能说服拉拢的?
  但他也知道,孙权的确是无人可用了。
  于是只得躬身领命,硬接了下来。
  豫章郡,郡守府。
  刘备一身甲胄戎装,意气风发。
  诸葛亮、关羽,分别站在在他的左右。
  三人的面前,是一张江东的地势图。
  “主公,孙刘之间必有一战,而且是生死之战,不是敌死,就是我亡,宜早做准 备。”
  略一停顿,诸葛亮指着地图道:
  “如今,我们已拿下丹阳和豫章江东二郡,倘若主公能一统江东六郡,再加上江西 二郡,就拥有八郡之地了!”
  “到时候,咱们的实力将超过当年的袁术!”
  “届时,大业可成!”
  刘备闻言,眼中闪过灼灼精光。
  “ 先南后北! ”
  “先灭孙权,再夺荆州,进而北上灭曹!” .
  先孙权,后荆州,最后灭曹!
  这是刘备为自己制定的取天下路线。
  诸葛亮微微错愕,抬头看向刘备。
  刘备所言,正是他想说的。
  这个大政方针,是夺下豫章郡后,诸葛亮苦思许久方才确定的。
  不曾想,主公竟先他一步想到了。
  见诸葛亮诧异的目光看来,刘备微微一笑。。
  “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忙拱手道:
  “主公深谋远略,亮不及也!”
  这虽是自谦的话,但却不全是恭维客套。
  此刻,诸葛亮心中涌起深深的震撼。
  主公的大局观,不在我之下!
  刘备摆了摆手,笑道:
  “军师智计百出,刘备只是随口一说,军政大事,还是以军师的意见为主。”
  不送声色间,安抚了诸葛亮多疑的心思。
  顿了顿,刘备又问道:
  “孔明既认为我与孙权将有生死一战,那我们应作何准备?”
  这是目前摆在刘备面前最大的问题。
  现在他占据四郡之地,与孙权旗鼓相当,遥遥对峙。
  下一步的动向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丧送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诸葛亮习惯性地轻摇羽扇。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丹阳郡之事,已证明了这个道理。”
  “这次,我们同样要先发制人!”
  “我建议联合严舆、王朗等义军共同对付孙权。”
  严舆、王朗都是江东一带有名的山匪。
  如今在诸葛亮口中,却都成了义军。
  严舆的兄长严白虎,原是江东一带最大的山匪实力。
  数年前,严白虎被孙策所杀。
  严家与孙家是世仇。
  严王等山匪,放在平时,并不会对江东政权造成多大威胁。
  但至此特殊时期。
  孙权主要兵力用于防御曹军南下,手中可用兵力本就捉襟见肘。
  严王等山匪在江东趁势作乱。
  说不定就有奇效!
  而即便这些山匪翻不起什么浪花,于刘备而言也没什么损失。
  “军师所言甚是!”
  刘备抚掌赞叹。
  诸葛亮自谦地摆了摆手。
  “主公,还有一事亟需解决。”
  “如今我们已有三万兵力,这么多人的吃喝,可是个问题啊!”
  闻听此言,刘备不由皱紧了眉头。
  又是粮草问题!
  唉,每次打仗都要为吃饭发愁。
  徐子玉之所以屡战屡胜,从无败绩。
  曹军充足的后勤补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
  只这一点,就令刘备和诸葛亮羡慕不已。
  重重叹了口气,刘备开口道:
  “南阳、汝南之地,世家众多,想必家中存粮不少。”
  “我刘备向来以仁义治天下,想必各大世界也有意交好我等。”
  “明日我逐家拜访,应能筹得部分粮草。”
  诸葛亮嘴唇微动,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主公啊主公!
  博望城、长坂坡一战,你裹挟数万江夏百姓为人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